×

小米汽车su7质量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7 09:16:42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 SU7 作为小米集团首款量产车型,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凭借高性价比、智能化配置和雷军的个人 IP 效应,迅速成为市场焦点。截至 2025 年 3 月,其累计销量已突破 32 万辆,月交付量连续 5 个月超 2 万辆,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作为新品牌的首款车型,其质量表现需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估:

一、核心质量表现


1. 安全性:碰撞测试优秀,但极端场景暴露短板


  • 碰撞测试成绩:中保研 2024 年 9 月公布的副驾侧正面 25% 偏置碰撞测试中,小米 SU7 以 97.3% 的得分率获评 “优秀”,A 柱无明显变形,车门可正常开启,气囊点爆时机精准。但需注意,测试时速为 64km/h,而 2025 年 3 月安徽铜陵事故中,涉事车辆以 97km/h 高速撞击隔离带后起火,超出常规测试范围。
  • 电池安全争议:标准版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 / 宁德时代双供)在极端碰撞下仍存在热失控风险。事故车辆因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Pro/Max 版专属),电池泄压路径受阻,导致乘员舱安全性降低。宁德时代明确否认事故车使用其电池,比亚迪则保持沉默。
  • 智能驾驶边界:标准版智驾系统(纯视觉方案)在施工路段未能识别锥桶,AEB 功能未触发,NOA 系统仅提前 2 秒发出接管提示,远超人类平均 2.6 秒的接管反应时间。这一问题在行业内具有普遍性,激光雷达版本(Max 版)的感知距离可达 200 米,能提前 5 秒预警。

2. 性能与续航:参数亮眼,实际表现有落差


  • 动力与操控:Max 版双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 3.2 秒,搭载小米自研 V6s 碳化硅电机,赛道模式下持续输出稳定。但标准版后驱车型动力响应延迟较明显,底盘调校偏硬,滤震效果一般,高速过弯侧倾控制弱于特斯拉 Model 3。
  • 续航达成率:CLTC 工况下标准版续航 700km,但实测高速工况(120km/h)达成率约 64%(450km),冬季低温(-10℃)衰减达 35%。800V 高压平台理论充电功率 210kW,但第三方充电桩兼容性不足,实际峰值功率常低于 150kW。
  • 充电体验:早期用户反馈充电口盖偶发无法自动弹开,需手动干预;超充桩网络覆盖率不足,北京地区自营超充站仅 12 座,依赖第三方桩导致补能效率波动。

3. 制造工艺:外观设计惊艳,内饰细节待提升


  • 外观与结构:车身采用 77.8% 高强度钢,热成型钢占比 30.6%,风阻系数 0.195Cd。但部分用户反映车身缝隙不均匀(门缝公差 ±1.5mm),车漆硬度不足(铅笔硬度仅 2H),高速石子冲击易留划痕。
  • 内饰用料:中控台大面积使用搪塑材质,顶配版可选 Nappa 真皮,但座椅填充物偏硬,腰部支撑调节幅度小。电子怀挡设计被指 “反人类”,雨刮器与转向灯操作逻辑混乱。
  • 装配质量:车质网数据显示,2024 款 SU7 投诉中,车身附件及电器问题占比 58%,主要表现为中控异响(12%)、氛围灯不亮(9%)、座椅调节失灵(7%)。

二、用户口碑与售后服务


1. 智能座舱:生态联动强,交互体验存争议


  • HyperOS 系统:16.1 英寸中控屏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操作流畅度优于多数新势力车型。但 UI 设计偏向手机逻辑,驾驶时盲操困难;语音唤醒率 98%,但连续对话逻辑生硬。
  • 生态整合:与小米手机、米家设备深度联动,支持 UWB 无感解锁、车家互联(如远程控制空调)。非小米用户则无法使用部分功能,如 iPhone 用户需额外购买蓝牙钥匙。
  • 软件问题:早期版本存在导航卡顿(高德地图适配差)、哨兵模式误触等 bug,2024 年 4 月 OTA 升级后稳定性提升,但仍有 15% 用户反馈偶发死机。

2. 售后服务:响应快,网点覆盖不足


  • 保修政策:整车 5 年 / 10 万公里质保,三电系统 8 年 / 16 万公里,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提供免费道路救援、取送车服务,但部分三四线城市依赖第三方授权网点,维修周期较长。
  • 用户投诉:车质网数据显示,服务类投诉占比 35%,主要集中在交付延迟(锁单后平均等待 45 天)、充电桩安装纠纷(部分地区电网容量不足)、保险定损争议(电池维修定价模糊)。

三、竞品对比与行业定位


1. 横向对比


车型小米 SU7 Max特斯拉 Model 3 Performance比亚迪汉 EV 创世版
售价(万元)29.9933.9928.98
续航(CLTC)810km672km715km
零百加速3.2 秒3.3 秒3.9 秒
智驾硬件激光雷达 ×1纯视觉激光雷达 ×1
座舱芯片骁龙 8295AMD Ryzen麒麟 990A
售后服务自营 + 授权直营4S 店

2. 行业定位


  • 优势:20-30 万价格区间唯一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生态整合能力突出,品牌流量效应显著。
  • 短板:传统车企在底盘调校、供应链管理上更成熟;新势力在智驾算法迭代速度上领先。

四、潜在风险与改进建议


1. 质量风险点


  • 电池安全:需加速推进半固态电池研发,2025 年规划搭载的 100kWh 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 360Wh/kg,热失控风险降低 70%。
  • 智驾系统:建议在标准版增加激光雷达选装包(预计成本增加 1.5 万元),提升极端场景识别能力。
  • 软件优化:加强第三方应用适配,2024 年 Q4 计划引入抖音、B 站等主流应用,改善车机生态。

2. 消费者建议


  • 购车决策:追求极致性能选 Max 版,注重性价比选 Pro 版,谨慎选择标准版(尤其北方用户)。
  • 使用建议:智驾功能仅在封闭高速使用,避免夜间、施工路段开启;定期检查电池健康度(通过小米汽车 APP)。
  • 维权途径:保留购车合同、交付记录,遇到质量问题可通过黑猫投诉、车质网等平台反馈,或联系小米汽车 400-900-3366 客服。

总结


小米 SU7 的质量表现呈现 “参数亮眼、细节待磨” 的特点,其核心优势在于智能化配置和价格竞争力,但作为新品牌首款车型,在供应链管理、软件成熟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对于消费者而言,若能接受其作为 “科技尝鲜品” 的定位,SU7 仍是 20-30 万区间的高性价比之选;若追求极致稳定性,建议等待 2025 年中期改款或选择成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