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整车制造与代工合作
- 北汽集团(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的代工生产由北汽集团负责,工信部备案信息明确显示小米 SU7 的制造商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一合作模式帮助小米快速获得生产资质并推进量产,同时借助北汽在传统制造领域的经验保障初期产能。
- 自建超级工厂
小米在北京亦庄投资建设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是其核心生产基地,一期工程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程计划 2025 年竣工后将总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涵盖压铸、冲压、涂装、总装等全流程,标志着小米逐步实现自主制造能力的提升。
二、核心零部件与技术合作
- 电池系统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提供三元锂电池(101kWh),并联合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助力 SU7 刷新纽伯格林北环赛道四门电动车最快圈速记录。
- 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应用于小米 SU7 标准版及部分车型,其刀片电池以高安全性和长寿命为特点。
- 合资公司布局:宁德时代、北汽、小米共同成立时代北汽(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电芯智能制造,整合三方在电池技术、生产资源和市场渠道的优势。
- 驱动与电控系统
- 汇川技术:旗下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为小米 SU7 提供驱动电机,参与联合研发的 V6s 电机支持高性能车型的动力输出。
- 联合汽车电子:提供发动机相关技术支持,与博世合作紧密,确保电控系统的稳定性。
- 智能驾驶与座舱
- 禾赛科技:为小米 SU7 Pro/Max 提供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 AT128,增强自动驾驶感知能力。
- 光庭信息:负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开发,包括人机交互界面测试和全栈软件支持,其 ASPICE CL3 认证保障了车规级标准。
- 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发 ORION 自动驾驶框架,通过视觉 - 语言模型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决策精度,成功率较传统方案提升 19.61%。
- 零部件供应商
涵盖车身、热管理、电子等多个领域,包括拓普集团(空气悬架)、华域汽车(车身零部件)、奥特佳(热管理系统)、蓝思科技(中控屏 / 仪表盘)等数十家企业,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三、生态与渠道合作
- 销售网络
采用 “直营 + 代理” 模式,与 14 家头部经销商集团签约,在核心商圈建设销服一体店,并在小米之家引入汽车业务,打造科技生态融合店。这种模式结合了小米新零售经验与传统渠道资源,加速市场渗透。
- 充电补能
与蔚来达成充电网络合作,14000 + 蔚来充电桩接入小米充电地图,支持 App 扫码充电,同时与小鹏、理想等车企共同推动补能网络互联互通。
四、争议与未确认合作
- 入股众泰汽车
有自媒体报道称小米投资 33 亿元入股众泰,但双方均未正式确认,且该信息来源权威性不足,存在炒作嫌疑。目前可视为市场传闻,需谨慎对待。
- 与长安、哪吒等车企的合作
小米与长安汽车成立 “小米之家汽车” 合资公司,但合作内容聚焦销售渠道而非生产;与哪吒汽车的合作更多体现在营销经验交流,未涉及技术或制造层面。
总结
小米汽车的合作策略呈现 “技术自主 + 生态协同” 的特点:通过自建工厂与北汽代工结合保障产能,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供应商深度绑定核心技术,同时联合高校和科技企业突破智能驾驶瓶颈。这种多元化合作模式既弥补了小米在传统制造领域的短板,又强化了其在智能化、生态化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期竞争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