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车辆生产中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8 11:13:02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生产进展目前呈现出产能加速爬坡与供应链挑战并存的态势,以下从核心工厂建设、车型量产进度、供应链管理、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工厂产能与生产节奏


1. 北京工厂的双基地布局


  • 一期工厂: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工厂自 2024 年 3 月投产以来,已实现每 76 秒下线一台小米 SU7 的产能,2024 年累计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第一季度总交付 7.56 万辆,产能利用率已超设计目标(年产能 30 万辆)。
  • 二期工厂:通州马驹桥工厂于 2025 年 4 月通过验收,预计 6 月正式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用于生产小米 YU7。二期工厂引入更多智能化设备,焊装车间自动化率提升至 95%,可实现 24 小时双班生产。
  • 武汉基地规划:武汉经开区工厂占地 2000 亩,规模为小鹏工厂的三倍,预计 2026 年投产,进一步分散供应链风险并缩短华中地区交付半径。

2. 产能瓶颈与交付压力


  • 订单积压: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锁单超 40 万份,而现有产能(一期工厂月产 2.2 万辆)导致交付周期长达 43-46 周。以标准版为例,用户需等待约 10 个月才能提车,部分用户因等待周期过长选择退订。
  • 生产强度争议:北京工厂蓝领岗位实行 “双班倒”,月工时达 290 小时,远超传统车企标准;焊装车间员工未规范佩戴护目镜等问题被曝光,引发对生产安全的质疑。

二、车型量产与供应链管理


1. 核心车型进展


  • 小米 SU7:作为首款车型,已推出标准版、Pro 版、Max 版及 Ultra 版,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Pro/Max 版)和弗迪磷酸铁锂电池(标准版)。2025 年 3 月新增 SU7 Ultra 版,配备碳纤维前舱盖,交付周期缩短至 31-34 周。
  • 小米 YU7: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4 月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 6-7 月上市。车型提供 770km、760km、675km 三种续航版本,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 508kW,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2. 供应链挑战


  • 电池混装策略:标准版随机搭载宁德时代与弗迪电池,Pro/Max 版固定使用宁德时代电池。2025 年 3 月 SU7 电池爆燃事故中,宁德时代否认供应涉事车辆,引发对弗迪电池安全性的争议。
  • 芯片供应:智能驾驶系统依赖英伟达 Orin-X 芯片,受全球短缺影响,部分车型智驾功能交付延迟。小米正加速自研芯片,计划 2026 年推出车规级 SoC。
  • 零部件国产化:车身压铸采用自研 “泰坦合金”,通过 AI 仿真筛选 1016 万种配方,实现 72 个零件一次成型;电机、电控系统由苏州绿控等本土企业供应,成本较进口降低 15%。

三、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


1. 预售与交付数据


  • SU7 市场表现:2024 年 4 月开启交付后,4 分钟大定破万,24 小时订单近 9 万份。2025 年 3 月新增订单约 4.1 万台,周均订单近 1 万台,但交付速度(月均 2.5 万辆)仍无法满足需求。
  • YU7 预期:试生产阶段已收到超 3 万份意向订单,预售价格预计 25 万 - 35 万元,主打家庭用户市场。

2. 政策与补贴影响


  • 国家层面:2025 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延续,单车最高免税 3 万元;报废旧车置换新能源车可享 2 万元补贴。
  • 地方差异:北京置换新能源车补贴 1.5 万元,广东额外加补 1000 元,海南分档补贴最高 2 万元。小米在政策友好地区(如海南)销量占比提升至 12%。

3. 竞争对手动态


  • 极氪 001:凭借双腔空气悬挂和 CCD 电磁减振器,在操控性上压制 SU7,2025 年 3 月大定订单突破 3 万台。
  • 智界 S7:4 月推出 Ultra 运动版,标配激光雷达和华为 ADS 3.0 系统,支持全国城市 NCA 功能,售价 32.98 万元,直接分流 SU7 高端用户。
  • 特斯拉 Model 3/Y:通过降价策略(Model Y 起售价降至 24.99 万元)抢占市场,小米 SU7 标准版(21.59 万元)面临价格压力。

四、风险与挑战


  1. 智驾安全争议:2025 年 3 月 SU7 高速事故暴露 L2 级辅助驾驶夜间失效问题,系统仅提前 2 秒预警,低于人类生理反应极限,导致品牌信任度受损。
  2. 产能与质量平衡:高强度生产导致部分车辆出现装配瑕疵,如车门缝隙过大、车机系统卡顿等,售后网络(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压力剧增。
  3. 盈利压力:每辆 SU7 亏损约 4.53 万元,2024 年汽车业务净亏 62 亿元,依赖手机业务输血。若 2025 年无法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亏损可能进一步扩大。

五、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正处于 **“规模扩张” 与 “质量管控”** 的关键平衡期:
  • 短期(2025 年):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将提升至 45 万辆 / 年,有望缓解交付压力;YU7 上市后,预计贡献 20% 销量。
  • 中期(2026-2027 年):武汉工厂投产、自研芯片落地,供应链自主可控性增强;推出第三款车型(定位 15 万 - 20 万元市场),覆盖更广泛用户群体。
  • 长期:若能在智驾技术(计划 2026 年推出 L4 级方案)、品牌溢价(高端化车型 SU9)等领域突破,有望跻身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当前,小米需在提升产能(如武汉工厂建设)、优化供应链(如电池供应商多元化)、强化质量管控(如生产流程数字化)三方面持续发力,以应对市场竞争与用户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