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北京亦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二期)的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以下是综合权威报道的核心进展:
一、工程进度与产能规划
- 建设速度创行业纪录
二期工厂自 2024 年 7 月拿地后 “交款当天即开工”,仅用9 个月完成规划验收,较原计划提前 3 个月。目前园区部分路面已启动硬化施工,多座建筑完成封顶,设备联调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 产能目标:二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与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合计总产能达 30 万辆,可满足小米 2025 年35 万辆交付目标的需求。
- 未来扩展:二期工厂旁 52 公顷地块已规划为三期用地,未来工厂总面积或扩展至 105 公顷,形成 “超级工厂矩阵”。
- 技术与智能化升级
二期工厂延续了一期 “超级工厂” 的智能化定位,配备2.5 公里测试跑道、智能车间及压铸、电池车间等专属工艺,支撑 SU7 Ultra 的 800V 高压平台与高阶智驾研发。此外,工厂引入超过 700 个机器人,关键生产工艺实现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可下线一台新车。
二、投产计划与市场影响
- 投产时间线
- 试生产阶段:预计 5 月中下旬启动试生产,6 月完成设备调试并通过验收。
- 正式量产:最快 7 月、最迟 8 月进入量产阶段,初期产能爬坡需 2-3 个月,三季度中下旬可实现稳定生产。
- 新车型布局:二期工厂将主要生产小米首款纯电动 SUV YU7,该车型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现因产能准备调整,预计延期至 8 月交付。
- 产能释放与交付压力
截至 2025 年 4 月 6 日,小米 SU7 累计交付 21.61 万台,2025 年剩余交付目标为 13.39 万台,需在 39 周内平均每周交付近 7000 台。二期工厂投产后,结合一期工厂的双班制生产(月均产能提升至 2.2 万台),产能压力将显著缓解,提车周期有望从目前的 20 周缩短至 8-12 周。
三、战略布局与行业影响
- 南北双基地协同
小米正加速构建 “南北双基地” 生产格局:
- 北京二厂:辐射华北市场,专注于高端车型(如 SU7、YU7)的生产。
- 武汉基地:选址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聚,计划 2025 年启动建设,未来聚焦华中市场。
这种布局有助于分散供应链风险,缩短交付半径,并为后续车型(如 10 万元级智米汽车)预留产能空间。
- 行业竞争与产能竞赛
小米二期工厂的快速推进,标志着其从 “跨界新玩家” 向 “主流车企” 的转型。若 35 万辆交付目标达成,小米将跻身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与蔚来(年产能 30 万辆)、理想(常州工厂 40 万辆)等展开直接竞争。此举也可能加速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 “百万辆级” 产能竞赛新阶段。
四、潜在挑战与风险
- 产能爬坡压力
尽管二期工厂投产在即,但新工厂的产能释放需要时间。小米 YU7 在 2025 年仅剩 4-5 个月的生产交付周期,且初期产能利用率可能不足,预计全年交付量仅 6-8 万辆,难以完全支撑 35 万辆的目标。
- 供应链与品控风险
小米虽通过投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强化供应链,但自研电机 V8 等核心技术仍依赖外部合作,产能爬坡中良品率与品控问题频发(如 SU7 试驾车空气悬架故障),可能影响交付质量。
- 市场需求波动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若 SU7、YU7 的市场热度不及预期,或行业政策调整(如补贴退坡),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影响小米的投资回报。
五、用户关注与建议
- 交付周期优化
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计划通过 “产能众筹”(用户预付定金锁定产线档期)等模式缩短交付周期,同时加速铺设售后服务网点,缓解 18 万车主争夺 33 个网点的压力。
- 技术透明化
针对近期智驾事故引发的信任危机,小米需加强技术透明化,公开事故数据并完善用户反馈机制,以重塑品牌形象。
总结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的建设进展显示其 “All in 造车” 的战略决心,产能扩张与市场布局的双重发力将为其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关键支撑。然而,产能爬坡、供应链管理及市场需求波动仍是潜在挑战。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公告及行业动态,以获取工厂投产与新车交付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