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第一季度最新数据,小米汽车的销量表现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具体排名需结合不同维度的市场分类来看:
一、细分市场:中大型轿车领域的绝对领先者
在中大型轿车市场,小米 SU7 以75,869 辆的销量位居榜首,远超第二名奥迪 A6L(45,148 辆)和第三名奔驰 E 级(33,302 辆)。这一成绩得益于其21.59 万元起的高性价比定价、700 公里 CLTC 续航以及小米生态的深度整合(如 HyperOS 智能座舱、Xiaomi Pilot 智驾系统)。此外,小米品牌的互联网用户基础(全球 MIUI 月活超 6 亿)和 **“硬件 + 软件” 生态协同 ** 策略,也推动了 SU7 在科技爱好者群体中的快速渗透。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 SU7 在该细分市场的市占率已达26.2%,超过传统豪华品牌,成为新能源时代中大型轿车的标杆车型。这一突破不仅改写了 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垄断格局,也标志着中国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崛起。
二、整体轿车市场:跻身前五的 “新势力黑马”
在全品类轿车销量排行榜中,小米 SU7 以 75,869 辆位列第四,仅次于吉利星愿(89,215 辆)、五菱宏光 MINIEV(86,946 辆)和比亚迪海鸥(79,094 辆)。这一排名反映了小米汽车在 **“爆款单品” 策略 ** 上的成功 ——SU7 作为首款车型,通过精准定位(C 级高性能纯电轿车)和极致配置(如碳化硅高压平台、小米超级电机 V6s),在竞争激烈的轿车市场中撕开了一道口子。
不过,与前三名相比,小米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吉利星愿依托 **“油电同价” 策略和雷神混动技术 **,覆盖了更广泛的价格区间(10 万 - 20 万元);五菱宏光 MINIEV 则凭借3 万元级微型电动车的极致性价比,占据下沉市场;比亚迪海鸥则通过刀片电池 + DM-i 混动的组合,在 10 万 - 15 万元市场形成壁垒。
三、新能源市场:第五名的 “技术派选手”
在新能源车型总销量榜单中,小米 SU7 排名第五,落后于吉利星愿、五菱宏光 MINIEV、特斯拉 Model Y 和比亚迪海鸥。这一排名主要受限于小米汽车的单一车型策略和产能爬坡速度。尽管 SU7 在 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但相比比亚迪(3 月新能源销量 35 万辆)、特斯拉(3 月销量 7.8 万辆)等品牌,小米的规模效应尚未完全释放。
不过,小米汽车的技术储备和生态协同为其长期增长提供了支撑。例如,小米 SU7 Ultra(52.99 万元)已搭载激光雷达 + Orin-X 芯片的高阶智驾方案,而即将上市的 SUV 车型 YU7(预计 6 月发布)将进一步拓展产品线,覆盖 25 万 - 35 万元市场,与特斯拉 Model Y、小鹏 G7 等车型竞争。
四、品牌总销量:尚未进入前十的 “新晋玩家”
若以汽车品牌总销量计算,小米目前仍未进入全国前十。2025 年 3 月,比亚迪以 35.06 万辆的销量稳居榜首,大众、吉利、丰田、奇瑞等传统车企紧随其后。小米汽车的销量主要依赖 SU7 单一车型,而其他品牌普遍拥有多车型矩阵(如比亚迪覆盖 5 万 - 100 万元市场)和成熟的燃油车基本盘,因此在整体规模上占据优势。
但从增长潜力来看,小米汽车表现亮眼。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累计销量超 6.9 万辆,同比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乘用车市场同比增长 6%)。若其第二工厂(北京亦庄二期)按计划于 6 月投产,全年产能有望提升至 45 万辆,届时品牌总销量排名或将大幅跃升。
五、区域市场:南方城市的 “现象级爆款”
在区域市场层面,小米 SU7 呈现出明显的 “南强北弱” 特征。例如,在成都、深圳等南方城市,SU7 连续多月蝉联销量冠军,这与当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高接受度、充电基础设施完善度以及小米线下门店布局(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在全国开设 29 城 59 家门店)密切相关。而在北方市场,由于冬季续航衰减问题和传统燃油车偏好,小米 SU7 的销量相对较低。
总结:定位清晰的 “科技新势力”
小米汽车的销量排名呈现出 **“细分市场领跑、整体市场追赶”** 的特点:
- 优势领域:中大型轿车(第一)、新能源高端市场(第五)。
- 待突破领域:品牌总销量(未进前十)、北方市场渗透率。
- 核心竞争力:小米生态协同、高性价比、技术迭代速度(如 SU7 Ultra 的高阶智驾)。
未来,随着 SUV 车型 YU7 的上市和产能提升,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5 年冲击 35 万 - 50 万辆的交付目标,逐步跻身主流汽车品牌行列。对于消费者而言,小米汽车的 “生态闭环”(如手机与车机的无缝互联)和 “技术普惠” 策略(如将激光雷达下放至 30 万元级车型),正在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