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多维度的争议与挑战。以下是结合权威报道和用户反馈的核心负面动态:
一、质量与安全信任危机
- “断轴门” 与智能驾驶事故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因 “断轴事件” 登上热搜。尽管官方解释为 “超速驾驶 + 路况冲击”,但公众质疑其底盘设计缺陷,认为其他品牌车辆未出现同类问题。更严重的是,3 月安徽德上高速事故中,一辆 SU7 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撞击隔离带后起火,导致三名乘员遇难。家属指控车门电子锁失效无法打开,而小米公开事故数据的行为被指侵犯隐私,引发法律争议。事故暴露了 AEB 功能对锥桶等障碍物识别不足、接管时间过短(仅 2 秒)等技术隐患,用户对 “软件定义安全” 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 硬件缺陷与召回事件
激光雷达交付即故障、360 度影像误判安全距离、导航定位长期失灵等投诉超 2000 例。2025 年 1 月,小米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1 万辆 SU7 标准版,涉及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异常。尽管通过 OTA 升级解决,但用户对品控能力的质疑未消。
二、售后服务体系严重滞后
- 服务网点与交付量失衡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却需支撑 18 万辆交付量,平均单网点服务 5500 台车,远超蔚来(1500 台 / 网点)等行业标准。上海车主凌晨抢维修号、湖北车主跨城 700 公里换配件等案例频发,暴露 “重销售轻售后” 的短板。
- 售后态度与配件垄断
部分售后人员推诿责任,甚至嘲讽车主 “为何相信车机系统”,加剧信任裂痕。配件价格高昂且供应不足,例如尾灯更换需等待半个月,用户体验远低于传统车企。
三、交付延迟与销售争议
- 产能不足导致订单积压
小米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但北京工厂年产能仅 28 万辆,二期工厂需 6 月投产且调试周期紧张。订单积压导致部分用户需等待 4 个月提车,引发 “饥饿营销” 质疑。
- 补贴政策与销售欺诈
北京车主投诉称,销售承诺 “两个月内提车并享受经开区补贴”,但实际交付延迟至 4 个月,且因补贴额度用尽无法兑现。小米被指未尽告知义务,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四、技术与政策合规风险
- 智能驾驶技术代际差距
小米 SU7 Pro 仍采用 96 线激光雷达 + 传统摄像头组合,雨雾天气误判率比行业平均高 37%。自研算法在复杂路口通过率低于小鹏 XNGP 5.0 系统 15 个百分点,且未接入国家车联网身份认证体系,通信延迟达 800ms(行业标杆≤200ms)。
- 新国标冲击与产品合规
2025 年 4 月实施的电动汽车新国标要求电池 “不起火、不爆炸”,而小米 YU7 因采用旧国标设计,可能面临 2027 年后停产风险。尽管现有车型可销售至 2027 年,但新旧国标车型并存或影响品牌口碑。
五、品牌与舆论压力
- 雷军个人 IP 的双刃剑效应
雷军因边开车边直播遭抖音封禁,虽迅速复播,但 “违规驾驶” 标签损害品牌形象。其 “防弹级电池” 西瓜实验被质疑为营销噱头,与事故中 “车门锁死” 的现实形成反差。
- 行业竞争与舆论分化
小米对标特斯拉、保时捷的策略引发 “模仿者” 争议,外观设计相似性削弱高端化形象。智驾事故维权群超 70 名车主联名投诉,而官方未公开详细报告,进一步削弱信任。
总结:转型阵痛与破局挑战
小米汽车的负面争议折射出互联网基因与汽车工业规律的碰撞:技术激进与安全保守的失衡、销量狂奔与售后滞后的矛盾、流量依赖与系统安全的冲突。若无法在质量管控、服务网络、技术透明化三大维度实现突破,可能重蹈乐视覆辙。当前,小米需加速武汉工厂建设、优化供应链协同,并通过事故善后透明化重建用户信任,方能从 “行业黑马” 蜕变为 “全球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