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具体地址为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四至范围涵盖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西一路、北至景盛南四街、南至亦通街。这一选址与北京经开区的产业布局高度契合,该区域已形成以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为主导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聚集了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等企业,以及百度 Apollo、小马智行等智能网联企业,为小米汽车提供了成熟的产业链支持。
一、工厂建设与产能规划
- 一期工厂:
于 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年产能设计为 15 万辆。工厂包含冲压、压铸、车身焊接、涂装、电池和总装等六大车间,引入超过 700 台机器人,关键工艺实现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小米 SU7。2024 年,该工厂通过双班制生产实现月产能超 2.4 万辆,实际产能利用率接近 200%,全年交付量突破 13.5 万辆。
- 二期工厂:
紧邻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开工,计划 2025 年三季度投产。二期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 26 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 160 亿元,两期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远期满负荷可达 50 万辆。2025 年 4 月,二期工厂已完成规划验收,进入生产准备阶段。
二、技术与生态布局
小米汽车工厂不仅是智能制造的标杆,还融入了绿色生产理念。车间顶部铺设光伏板,每年可发电 1640 万度,并通过废水废气处理系统实现废重金属零排放。此外,工厂内建有 29 个研发实验室和一条长 2.5 公里、涵盖 18 种测试路况的高速测试跑道,支持自动驾驶和整车性能验证。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小米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电池技术,与汇川技术、拓普集团等企业共建供应链体系,并在北京经开区形成 “新能源汽车 — 智能交通 — 车联服务” 的融合生态。武汉、上海等地的研发中心则聚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与北京生产基地形成 “研产协同”。
三、政府支持与区域经济效应
小米汽车的落地得到北京市政府的强力支持。2021 年 11 月,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与小米签订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土地、政策及产业配套资源。2024 年,二期工厂地块从征地到获批仅用 63 天,创下 “亦庄速度”。这种政企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小米汽车的产能释放,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和产业链升级 ——2024 年北京经开区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 2600 亿元,同比增长超 20%。
四、未来发展与行业影响
雷军在 2025 年将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并计划推出 SU7 Ultra、YU7 等新车型。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新车型上市,小米汽车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从行业视角看,其 “自建工厂 + 生态整合” 的模式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提供了范本,而北京亦庄作为核心基地,正成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重要创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