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与小米的互动在 2025 年引发了行业关注,这一 “致敬” 行为背后是传统车企与科技新势力在电动化浪潮中的惺惺相惜,更是汽车行业从竞争走向共生的缩影。
一、致敬的起点:纽博格林赛道的隔空对话
2025 年 2 月 28 日,东风日产在官方微博发文祝贺小米 SU7 Ultra 上市:“纽博格林让我们一战成名。十二年前是我,GT-R;十二年后是你,SU7 Ultra。致敬这个电的时代!”
这一互动源于双方在纽博格林赛道的共同荣耀:
- 日产 GT-R 的历史丰碑:2013 年,GT-R Nismo 以 7 分 8.679 秒的成绩刷新纽北最快圈速,成为燃油性能车的标杆。
- 小米 SU7 Ultra 的新能源突破:2025 年,SU7 Ultra 以 6 分 46 秒 874 的成绩登顶纽北四门车榜首,展现了中国品牌在电动化领域的技术实力。
这种跨越十二年的 “接力”,既是对技术传承的致敬,也象征着汽车行业从燃油时代向电动时代的更迭。雷军在回应中提到:“GT-R 是一代传奇,感谢 GT-R 对 SU7 Ultra 的认可!” 双方通过赛道精神的共鸣,传递出对技术突破的共同追求。
二、技术路径的共通与差异化
尽管日产与小米分属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但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呈现出 **“共通理念 + 差异化落地”** 的特点:
- 智能化生态的共通性
- 小米的 “人车家全生态”:小米 SU7 Ultra 搭载澎湃 OS 车机系统,支持与小米智能家居、穿戴设备无缝联动,实现 “手机 - 汽车 - 家居” 的跨场景体验。
- 日产的 “云享座舱”:东风日产 N7 车型搭载高通骁龙 8295P 芯片,通过 AI 智能伙伴实现五感联动(声、光、触、嗅、净),打造 “移动自然之境”。其与华为鸿蒙生态的合作,进一步强化了跨平台互联能力。
- 技术落地的差异化
- 日产的 “安全基因”:天演架构实现电池、底盘、车身全维度安全防护,首创四针刺多电芯无热蔓延电池技术,通过 5570 项新车试制检测项目和 2000 道量产质检关卡确保品质。
- 小米的 “极致性能”:SU7 Ultra 采用四电机综合输出 956kW,15 分钟充电 10%-80% 的 4C 麒麟电池,以及 “性能比肩保时捷” 的赛道级调校。
三、行业意义:从竞争到共生的范式转变
- 传统车企的转型启示
日产通过 “GLOCAL 模式” 整合全球资源与中国本土创新,计划 2026 年前投入 100 亿元、研发团队扩至 4000 人,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 其与 Momenta 合作的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在 N7 车型上实现高速 NOA、城市记忆领航等功能,以 16-18 万元的定价推动高阶智驾普及化。
- 科技公司的破局之道
小米凭借 “高性价比 + 生态协同” 策略,2025 年计划交付 30 万辆电动车,并布局第二工厂支持 SUV 车型量产。 其 “技术平权” 理念(如 SU7 Ultra 下放赛道技术)与日产的 “好用不贵” 智驾战略,共同推动行业从 “参数内卷” 转向 “体验革命”。
- 行业生态的重构
日产与小米的互动打破了 “传统 VS 新势力” 的对立格局。正如行业分析指出:“汽车行业已进入‘和谐竞合’时代,技术共享、生态互补将成为常态。” 例如,日产的全域防晕车技术与小米的澎湃 OS,分别从硬件与软件层面提升用户体验,形成差异化互补。
四、未来展望:竞合关系的深化方向
- 技术合作的可能性
双方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存在潜在合作空间。例如,小米的快充技术(已覆盖 30 家车企)与日产的电池安全技术结合,可能推动充电效率与安全性的双重突破。
- 市场策略的协同
日产在日本市场的本土化经验(如 2025 年计划推出的纯电 Micra)与小米的日本市场扩张(开设 5-10 家小米之家),可能形成 “产品互补 + 渠道共享” 的合作模式。
- 全球化竞争的共谋
面对特斯拉、比亚迪等全球对手,日产与小米可在东南亚、欧洲等市场探索联合出海,通过技术共享降低研发成本,共同应对贸易壁垒与供应链挑战。
结语:致敬的本质是对时代的回应
日产对小米的致敬,并非简单的营销互动,而是汽车行业变革的缩影。当传统车企放下身段拥抱创新,科技公司以敬畏之心深耕制造,这场 “电的时代” 对话便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催化剂。正如雷军所言:“全球车场一起向前!” 这种共生关系的深化,或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