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米汽车的公开信息和行业数据,其生产节奏呈现出显著的效率提升和产能爬坡特点。结合最新的工厂运营数据和生产规划,小米汽车当前的下线速度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生产节拍的核心数据
- 设计产能与实际效率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北京亦庄)的设计产能为年 15 万辆,采用双班制生产模式(每天 16 小时),理论生产节拍为1.44 分钟 / 辆(即每小时 41.6 辆)。这一数据基于设备开动率 90%、年有效工作时间 250 天的标准计算,与特斯拉上海工厂 Model 3 产线的 40 秒 / 辆(每小时 90 辆)相比仍有差距,但已接近理想汽车常州工厂的 80 秒 / 辆水平。
- 产能爬坡后的实际表现
随着生产流程优化和供应链协同,小米汽车的实际生产效率已超越设计值。例如,2024 年 4 月工厂实现 “每 76 秒下线一辆 SU7” 的目标,这意味着单班制下(每天 8 小时)每小时可生产 47 辆,双班制下日产能可达 1,128 辆。这一速度与特斯拉上海工厂 Model Y 产线的 40 秒 / 辆仍有差距,但已优于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
- 不同车型的生产差异
目前小米 SU7 是唯一量产车型,其生产复杂度较低(如采用 9100 吨大压铸技术减少零件数量),因此下线速度较快。而 2025 年 6 月即将上市的 SUV 车型 YU7,由于车身结构更复杂,初期生产节拍可能延长至1.5-2 分钟 / 辆,但随着产线调试完成,预计 3 个月内可提升至与 SU7 持平。
二、产能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
- 工厂扩建与技术升级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北京亦庄)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该工厂将采用更先进的 “前店后厂” 模式,通过 AI 质检和柔性产线进一步缩短生产周期。例如,涂装车间支持 40 分钟快速换色,减少 25% 的订单交付时间。
- 供应链深度整合
小米通过自研电池(CTB 一体化技术)、电机(HyperEngine 系列)和压铸材料(泰坦合金),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供应,降低外部依赖风险。例如,自研的 9100 吨大压铸技术将后底板零件从 72 个整合为 1 个,生产工时减少 45%。
- 订单与生产的动态平衡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未交付订单已超 18 万辆,部分车型交付周期长达 46-49 周。为缓解压力,工厂实行 “双班制 + 弹性生产”,并联合供应商优化排产。例如,SU7 Ultra 因订单量较少(占比 25%),交付周期缩短至 18-21 周,而标准版则需优先保障产能。
三、行业对比与未来展望
- 新势力车企的生产效率
- 理想汽车:常州工厂 80 秒 / 辆,双班制下日产能约 1,350 辆。
- 特斯拉上海工厂:Model Y 产线 40 秒 / 辆,日产能约 2,000 辆。
- 小米汽车:当前 76 秒 / 辆,二期工厂投产后有望提升至 60 秒 / 辆(每小时 60 辆)。
- 小米的产能目标
2025 年小米计划生产 45 万辆汽车(含 SU7 和 YU7),其中二期工厂贡献 30 万辆。若按此目标计算,平均生产节拍需维持在1.2 分钟 / 辆,即每小时 50 辆。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
- 二期工厂的顺利投产与产能爬坡;
- 供应链的稳定性(如宁德时代电池供应);
- 新车型(如 SU7 Crossover)的快速量产。
四、用户关注的交付周期
- 当前交付状态
小米 SU7 全系交付周期为 30-48 周,其中标准版(21.59 万元)等待时间最长,Ultra 版(52.99 万元)最短。这主要是因为:
- 标准版订单占比超 60%,产能优先分配;
- Ultra 版采用定制化配置,生产灵活性较高。
- 未来交付优化
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改善,预计 2025 年下半年交付周期将缩短至 20-30 周。此外,小米计划推出 “订单优先级” 系统,允许用户通过付费加速生产(类似特斯拉的 “优先交付” 服务)。
总结
小米汽车当前的下线速度为每 76 秒至 1.44 分钟一辆,这一效率在新势力车企中处于中上水平。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技术升级,2025 年下半年有望实现每 60 秒一辆的目标。对于消费者而言,尽管交付周期仍较长,但小米通过产能扩张和供应链整合,正逐步缓解订单积压问题,未来购车等待时间将显著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