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资质获取的核心路径
小米汽车通过 “代工过渡 + 自主申请” 的双阶段策略获得资质:
- 早期代工阶段(2023 年)
小米在初期借用北汽越野的生产资质进行生产。2023 年 11 月,工信部第 377 批公告显示,小米牌纯电动轿车以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名义申报,车尾标识为 “北京小米”。这一阶段的生产实际由小米自建工厂(北京经开区环景路 21 号院)完成,仅借用北汽资质完成产品准入。
- 独立资质突破(2024 年)
2024 年 7 月,工信部第 385 批公告中,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以独立企业身份获批,企业名称变更为 “小米”,车尾标识去掉 “北京” 字样。这标志着小米同时获得发改委的项目备案和工信部的生产准入,即 “双资质”。
二、资质突破的关键条件与操作
- 发改委备案的核心门槛
根据《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需满足:
- 产能利用率要求:所在省份(北京)前两年产能利用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小米通过注销宝沃汽车(减少分母)、转让北京现代第一工厂给理想汽车(优化产能结构),大幅提升北京地区产能利用率分母,从而符合要求。
- 股东背景要求:小米作为非整车、非零部件企业,需以 “设计研发企业” 身份满足 “两年内销售 3 万辆纯电动车” 的条件。小米通过代工模式在 2024 年 4-6 月累计交付超 3 万辆(4 月 7058 辆、5 月 8630 辆、6 月 14296 辆),提前达到销量门槛。
- 工信部准入的政策红利
依据《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第 28 条,允许研发设计企业借用生产企业产能申请资质。小米借助这一条款,在代工阶段快速积累销量,最终通过工信部考核。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 10 月工信部曾拟取消代工条款(征求意见稿),但未正式实施,为小米争取了宝贵时间窗口。
三、技术实力与政策导向的双重加持
- 核心技术背书
小米在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 + 自研 CTB 技术)、电驱(碳化硅平台)、智能驾驶(双 Orin-X 芯片 + 激光雷达)等领域的技术突破,符合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创新的政策导向。例如,其 SU7 Ultra 车型搭载的赛道专用电池包,被工信部视为 “新技术应用” 的典型案例。
- 政府资源协同
北京市政府通过协调产能资源(如宝沃工厂注销、现代工厂转让),帮助小米满足发改委备案的硬性指标。此外,小米承诺 “10 年投入 100 亿美元且不融资”,规避了类似赛麟汽车的圈钱风险,赢得监管层信任。
四、行业对比与里程碑意义
相比蔚来(2019 年销量达标但 2023 年才获资质)、小鹏(长期依赖海马代工),小米仅用 3 个月销量即满足资质条件,刷新了新势力拿资质的速度纪录。其路径表明,在政策窗口期内,通过产能优化、销量冲刺和技术创新的组合拳,新企业仍可突破资质壁垒。这一案例也为后续跨界造车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五、资质后的产能与市场布局
获得资质后,小米加速推进自建工厂产能爬坡。截至 2025 年 4 月,其 SU7 单月交付量已突破 2.8 万台,并计划通过武汉工厂(规划产能 30 万辆 / 年)进一步扩大规模。独立资质不仅强化了供应链掌控力,也为其后续车型(如 YU7 SUV)的快速上市奠定了基础。
综上,小米汽车的资质获取是政策规则灵活运用、地方政府资源协同、自身技术突破的综合结果,标志着其从 “代工贴牌” 到 “自主可控” 的关键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