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行车记录仪停售的原因,结合行业动态和公开信息来看,主要涉及产品迭代、市场竞争、政策调整及用户反馈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产品策略调整与市场定位
- 资源向高附加值领域倾斜
小米近年来加速布局智能家居、汽车生态等领域,尤其是 2021 年宣布造车后,资源逐渐向车载智能设备(如智能后视镜、车机系统)集中。例如,2024 年推出的「小米智能后视镜」集成了导航、语音助手、行车记录等功能,定位更偏向高端市场。相比之下,传统行车记录仪利润空间有限,且市场增长放缓,小米可能选择收缩该产品线以聚焦核心业务。
- 旧款产品迭代与替代
部分型号(如小米行车记录仪 2K)因技术过时或销量不佳被淘汰。例如,2024 年发布的「米家行车记录仪 1S」升级了索尼 IMX307 传感器和语音控制功能,而旧款因画质和性能不足逐渐退出市场。此外,小米在电商平台仍保留部分型号(如智能后视镜、2K 版),说明并非完全退出市场,而是优化产品矩阵。
二、市场竞争与用户反馈压力
- 行业竞争白热化
行车记录仪市场已形成 360、盯盯拍、海康威视等头部品牌垄断格局,小米作为后来者难以突破。以 2024 年市场份额为例,360 以 28% 的市占率居首,小米仅占约 5%。面对激烈竞争,小米的性价比优势不再明显,部分用户反映其产品在夜间画质、稳定性等方面不及竞品。
- 用户痛点与口碑问题
2025 年初,部分用户投诉小米行车记录仪存在内存卡损坏问题,表现为频繁死机、数据丢失。尽管小米推出免费更换内存卡、延长质保等措施,但这一问题仍影响品牌信任度。此外,早期型号(如小米行车记录仪 1)因镜头畸变严重、APP 连接不稳定等问题,在电商平台评分仅 4.3/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三、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升级
- 新国标实施带来的合规压力
2022 年 7 月正式实施的《汽车行驶记录仪》新国标(GB/T 19056-2021)对数据安全、音视频记录、北斗定位等提出更高要求。例如,要求内置防护存储器以应对火灾、浸水等极端情况,且需支持蓝牙通信和数据加密。小米部分旧款产品可能因无法满足新规而停售,而升级产品需投入额外研发成本,性价比进一步降低。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数据安全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的出台,行车记录仪的视频存储、传输需符合更严格的隐私保护标准。小米作为互联网公司,在数据合规方面面临更高监管风险,可能选择暂时收缩产品线以规避潜在问题。
四、供应链与成本控制
- 核心零部件短缺
2024 年全球芯片短缺导致传感器、主控芯片价格上涨,行车记录仪毛利率压缩至不足 10%。小米作为价格敏感型品牌,难以通过提价转嫁成本,部分型号因利润微薄被迫停产。
- 代工模式的局限性
小米行车记录仪依赖代工厂(如欣旺达、凌阳科技)生产,在供应链管理上缺乏自主权。2025 年初,因代工厂产能调整,部分型号出现断货,小米未选择补货而是直接下架。
五、未来可能性与替代方案
- 回归市场的潜在条件
若小米能在以下方面突破,仍可能重返行车记录仪市场:
- 技术差异化:例如集成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4G 联网等功能;
- 生态协同:与小米汽车、米家智能设备深度联动;
- 成本优化:通过自研芯片或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
- 现有替代产品
目前,小米官网仍在售「小米智能后视镜」(849 元)和「行车记录仪 2 2K 版」(399 元),前者融合导航、语音控制等功能,后者支持 2K 分辨率和停车监控,可满足多数用户需求。此外,第三方平台(如京东)仍有部分旧款型号在售,但库存有限。
总结
小米行车记录仪停售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迭代压力、政策合规成本上升、供应链波动等共同导致其退出传统行车记录仪市场。对于消费者而言,若需购买小米系产品,可关注其智能后视镜或新款记录仪;若追求高性价比,360、盯盯拍等品牌仍是更稳妥的选择。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加速,小米可能以「车载生态」为切入点,重新定义行车记录设备的形态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