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官方回应:错位竞争下的 “非对抗” 姿态
在 2025 年上海车展期间,保时捷 CEO 奥博穆明确表示不将小米 SU7 Ultra 视为直接竞争对手,认为其 “驾驶体验” 与保时捷存在本质差异。这一表态源于双方在价格、技术和用户群体上的显著分野:
- 价格区间:小米 SU7 Ultra 主力车型定价 52.99 万元起,而保时捷纯电 Macan 起售价 72.8 万元,Taycan Turbo GT 更是高达 183.8 万元。
- 技术路径:保时捷 62% 的研发投入用于底盘调校、空气动力学等传统领域,而小米 60% 的研发资源集中在智能座舱和车机互联。例如,小米 SU7 Ultra 的 1548 马力参数虽亮眼,但保时捷强调其驾驶性能是 “系统化研发成果”,包括极限工况下的稳定输出、耐久性和运动化座舱设计。
- 用户画像:保时捷核心客群为 35-55 岁高净值人群,平均持有 3.2 套房产;而小米 SU7 用户 82% 为 25-35 岁科技从业者,94% 拥有 5 + 小米智能设备。
不过,保时捷并未完全否定小米的价值。其官方微博曾转发祝贺小米 SU7 Ultra 刷新上海国际赛车场圈速纪录,并点赞 “中国制造”。这种 “隔空互动” 既展现了国际大厂的格局,也暗示了双方在性能车领域的潜在竞合关系。
二、战略调整:电动化与内燃机的双线并行
面对小米等新势力的冲击,保时捷在电动化战略上呈现出 “进中有退” 的特征:
- 暂缓激进电动化:2025 年保时捷宣布追加 8 亿欧元加码燃油与插混车型,推迟纯电 Cayenne 的发布,并考虑为纯电 Macan 推出内燃机版本。这一调整源于其在华电动车销量 “相对较低” 的现实 ——2025 年 Q1 保时捷中国电动车型交付量同比暴跌 42%,而小米 SU7 同期单月交付突破 2.8 万辆。
- 聚焦高端电动化:保时捷并未放弃电动化,而是将资源集中在旗舰车型上。例如,纯电 Macan 采用 800V 高压平台,续航里程达 620 公里,内饰搭载 12.6 英寸曲面全液晶仪表,瞄准高端 SUV 市场。此外,保时捷还在研发第四代纯电动 Cayenne,计划 2026 年亮相。
这种 “油电并行” 策略反映出保时捷的双重考量:既要维持燃油车的利润基本盘,又需在电动化赛道保持技术领先。正如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所言:“我们期待适用同等标准甚至更高要求的企业与我们进行良性竞争。”
三、行业影响:科技普惠与机械美学的碰撞
小米与保时捷的竞争本质上是两种汽车哲学的交锋:
- 小米的 “降维打击”: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的价格实现了 1.98 秒零百加速和 800 公里续航,将超跑性能带入大众市场。其智能座舱搭载 HyperOS 系统,支持 5000 余款第三方应用,彻底颠覆了传统豪华车的交互逻辑。这种 “科技普惠” 策略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2025 年小米汽车累计销量突破 10 万辆,成功跻身新能源品牌前七。
- 保时捷的 “价值坚守”:保时捷坚持 “质大于量”,拒绝参与价格战。例如,纯电 Macan 比燃油版贵 15 万元,但通过碳纤维组件、Bose 环绕音响等配置维持豪华溢价。其研发重点仍放在赛道技术转化上,如 eFuel 合成燃料的研发,试图在碳中和时代延续内燃机的生命力。
这种差异在行业内引发了 “金字塔尖与生态入口” 的讨论。分析师认为,两者如同 “瑞士手表与智能手环”,在豪华体验与科技普惠赛道并行发展。但长期来看,小米 SU7 Ultra 等车型正侵蚀保时捷的潜在年轻客群,这种 “非竞争” 状态或随电动化进程加速而改变。
四、未来展望:竞合可能性与挑战
尽管双方目前定位不同,但合作空间依然存在:
- 技术互补:小米在智能座舱和生态互联上的优势,可与保时捷的机械工程能力形成互补。例如,联合开发智能驾驶系统或轻量化材料。
- 市场协同:保时捷可借助小米的渠道渗透年轻市场,而小米则能通过保时捷提升品牌溢价。这种 “高端背书 + 大众市场” 的模式在手机行业已有先例(如华为与徕卡合作)。
然而,合作面临多重挑战:
- 品牌调性冲突:保时捷的 “赛道基因” 与小米的 “性价比” 标签难以兼容。
- 技术路线分歧:保时捷强调 “驾驶质感”,而小米追求 “参数极致”,双方在研发优先级上存在矛盾。
- 地缘政治风险:中德汽车产业竞争加剧,可能影响技术合作的政策环境。
总体而言,保时捷对小米汽车的回应既展现了传统豪华品牌的自信,也透露出对市场变化的审慎态度。这场 “新老势力” 的交锋,不仅是产品力的较量,更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