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表现:销量增长与订单波动并存
- 2024 年交付量超预期
小米汽车 2024 年累计交付 13.69 万辆,其中 12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5 万辆,在新势力品牌中排名前列。这一成绩得益于 SU7 系列车型的高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尤其是 21.59-29.99 万元的定价覆盖了中高端市场需求。
- 2025 年目标与当前挑战
小米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但近期订单出现波动。2025 年第 15 周(4 月 7 日 - 13 日)新增订单不足 1 万辆,环比下滑约 34.6%,市场排名从第 18 位跌至第 21 位。不过,存量订单仍达 18.38 万台,且一季度上险量达 7.46 万台,显示市场需求基础仍在。
- 用户口碑与典型案例
小米汽车在安全性能上获得认可,如 2024 年底河南车主驾驶 SU7 坠崖后成功逃生,事故后复购顶配车型的事件引发热议,凸显其车身结构和被动安全设计的可靠性。但部分用户反馈刹车偏软、座椅舒适性不足等问题,需通过后续迭代优化。
二、产品竞争力:智能化与性价比双轮驱动
- 核心车型与技术亮点
主力车型 SU7 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 3.9 秒,CLTC 续航最高达 800 公里,并配备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系统,支持城市 NOA 功能。2025 年新增的 SU7 Ultra 进一步强化性能,3 天内锁单突破 1.9 万台。
- 供应链与成本控制
小米通过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构建供应链体系,如与宁德时代合作定制麒麟电池,与地平线联合开发智驾芯片,2024 年汽车业务毛利率达 18.5%,单台毛利润约 4.4 万元。但受制于外部供应商产能,2024 年每辆车仍亏损约 4.53 万元,全年亏损 62 亿元。
- 竞品对比与市场定位
在 20-30 万元价位段,小米 SU7 面临比亚迪汉 L(20.98 万元起,2.7 秒破百)、智己 L6(全系 800V 平台)等车型的竞争。与传统豪华品牌相比,SU7 在智能座舱和性价比上优势明显,但品牌溢价和舒适性仍需提升。
三、产能布局:工厂扩建与交付压力
- 现有产能与交付瓶颈
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当前月产能约 2.2 万辆,但订单积压导致交付周期长达 6 个月以上。2025 年 1 月新增订单 4.1 万台,周均近 1 万台,产能缺口显著。
- 新工厂建设进展
北京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武汉工厂规划中,未来总产能有望突破 100 万辆。二期工厂配备智能车间和测试跑道,支撑 SU7 Ultra 等新车型量产。
- 供应链协同优化
小米通过产线挖潜和供应链协同,将 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并计划通过武汉工厂布局华中供应链。但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仍依赖外部供应,需进一步强化垂直整合能力。
四、政策环境:补贴加码与市场刺激
- 中央与地方补贴政策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延续,报废更新最高补 2 万元,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叠加地方政策(如湖北省分档补贴 1.2-1.5 万元),消费者实际购车成本可降低 3-4 万元。小米 SU7 符合补贴条件,有望受益于政策红利。
- 技术门槛与行业趋势
新政将纯电车续航门槛提升至 350 公里,并引入能效系数,倒逼车企提升技术水平。小米在 800V 高压快充、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布局,符合政策导向。
五、未来挑战与风险
- 产能爬坡与交付压力
2025 年剩余 39 周需交付 13.39 万辆,周均近 7000 辆,产能压力巨大。若二期工厂投产延迟或供应链波动,可能影响目标达成。
- 竞品冲击与市场竞争
比亚迪、华为等品牌加速推出高性价比车型,20 万级别市场内卷加剧。小米需通过技术迭代(如 SU7 Ultra 的 800V 平台)和生态整合(如与手机互联)巩固差异化优势。
- 品牌信任与质量管控
近期订单下滑与 3 月底的坠崖事故引发的安全争议有关,需加强质量管控和用户沟通。长期来看,需通过 OTA 升级优化智能驾驶体验,提升用户粘性。
总结:机遇与风险并存
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智能化配置和小米生态优势,在新能源市场快速崛起,但产能瓶颈、竞品冲击和品牌溢价不足仍是主要挑战。2025 年是关键一年,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新车型 YU7 上市,若能有效提升交付效率并强化技术壁垒,有望在 30 万元以下市场占据更大份额。投资者需关注产能进展、政策红利及竞争对手动态,以评估其长期投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