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24 年单车亏损数据
- 整体亏损幅度
2024 年小米汽车共交付 13.6854 万辆 SU7 系列车型,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按此计算单车平均亏损约 4.53 万元。这一数据较 2024 年上半年的单车亏损 6 万元已有明显收窄,反映出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的初步成效。
- 毛利率与成本结构
- 小米汽车全年毛利率为 18.5%,第四季度提升至 20.4%,接近理想汽车 20.5% 的水平。
- 单车成本主要来自三电系统(占比超 50%,约 13 万元)、车身底盘(4.3 万元)、智能网联系统(4.1 万元)等。以 SU7 标准版为例,其售价 21.59 万元,但物料成本已达 25.7 万元,叠加制造、物流等费用后总成本超过 30 万元。
二、亏损的核心原因
- 规模效应不足
小米汽车 2024 年销量仅为 13.6 万辆,远低于特斯拉 181 万辆的年销量。汽车行业的固定成本(如工厂建设、研发投入)需通过销量摊薄,而小米北京工厂一期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利用率不足 90%,导致单位成本较高。
- 技术研发与工厂投入
- 研发费用:2024 年小米集团研发支出 241 亿元,其中汽车相关专利超 1000 项,SU7 研发投入超 130 亿元,需分摊至每辆车上。
- 工厂建设:北京工厂一期投资超千亿,二期扩建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但初期产能爬坡阶段折旧成本高企。
- 高端车型成本压力
小米 SU7 Ultra 售价 52.99 万元,但其物料成本估算达 45.5-54.5 万元,叠加增值税后保本售价需 54.8-61.6 万元,每辆至少亏损 1.48 万元。不过,该车型通过限量销售(2025 年目标 1 万辆)和品牌溢价,更多承担技术验证和生态协同功能。
三、未来亏损改善的关键因素
- 产能提升与规模效应
小米计划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汽车,北京工厂二期 6 月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若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90%,单车固定成本可降低约 30%。
- 供应链优化
- 电池成本:小米 SU7 采用宁德时代神行电池,随着电池技术迭代和采购量增加,预计 2025 年电池成本可下降 15%-20%。
- 自研技术:小米自研的 V8s 电机、800V 高压平台等技术逐步量产,可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 产品矩阵扩展
2025 年推出的 SUV 车型 YU7 定位 20 万元以下市场,通过差异化定价和更低的电池容量(如 73.6kWh 版本),有望实现毛利率转正。此外,智能驾驶订阅服务、选装配件等增值收入可能贡献利润。
四、行业对比与长期展望
- 新势力车企普遍亏损
蔚来 2024 年单车亏损约 7.2 万元,理想汽车因增程式技术毛利率较高(20.5%),但仍未实现整车盈利。相比之下,小米汽车的亏损幅度处于行业中游。
- 盈利时间表
小米内部对汽车业务无明确盈利要求,但卢伟冰表示 2025 年毛利率目标 “大于等于 Q1 的 20.4%”。若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且毛利率提升至 25%,全年亏损可收窄至 30 亿元以内。
总结
小米汽车当前每卖出一辆 SU7 平均亏损约 4.53 万元,主要受限于规模效应不足和前期重资产投入。随着 2025 年产能释放、供应链优化及新车型推出,亏损幅度有望持续收窄。长期来看,小米需通过生态协同(如车机互联)和软件服务(如智能驾驶订阅)探索盈利模式,而非单纯依赖硬件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