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概况与建设进展
- 地理位置与规模
二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紧邻已投产的一期工厂,两者仅隔一条马路。项目总占地面积约 53 公顷,总建筑面积 40 万平方米,包含 1 号生产厂房等 18 项工程,规划机动车停车位 1009 个。工厂设计容积率 0.74,建筑高度不超过 15.95 米,绿地率 15.04%,兼具生产效率与环保要求。
- 建设速度与里程碑
- 拿地即开工:2024 年 7 月 25 日竞得地块后,小米于次日启动施工,创造 “交款当天即开工” 的行业纪录。
- 快速推进:2024 年 9 月完成地基建设,2025 年 4 月 15 日通过规划验收,仅用 9 个月实现主体封顶,施工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竣工与投产计划:预计 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较原计划提前 3-4 个月。
二、产能规划与市场目标
- 产能提升
- 一期工厂现状:一期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双班制生产和产线优化,2024 年月均产能提升至 2.2 万辆,实际利用率达 200%。
- 二期工厂定位:二期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小米北京基地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若加上武汉工厂(拟利用东风云峰 30 万辆闲置产能),2025 年底总产能有望突破 60 万辆。
- 交付目标: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其中 SU7 系列需完成 21.61 万辆(截至 4 月 6 日已交付 13.39 万辆),新车型 YU7 将贡献剩余产能。
- 供应链协同
- 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拓普集团(底盘系统)、德赛西威(智能座舱)等头部企业深度参与。
- 本地化布局:武汉江夏区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投产,年产 30 万套零部件,强化华中供应链布局。
- 垂直整合:小米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等企业,布局钠离子、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
三、技术创新与工厂特色
- 智能化生产
- 产线升级:延续一期 “超级工厂” 的智能化定位,二期引入深度学习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关键环节自动化率超 95%,生产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 40%。
- 测试能力:配备 2.5 公里测试跑道,支持 SU7 Ultra 的 800V 高压平台与高阶智驾系统测试,加速技术迭代。
- 绿色制造
- 节能设计:采用光伏屋顶、雨水回收系统,预计年节省电力 15%,减少碳排放 2 万吨。
- 循环经济:与格林美合作建设电池回收产线,实现镍、钴、锂等资源闭环利用。
四、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应对市场需求
小米 SU7 系列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用户提车周期将从 20 周缩短至 8-12 周,缓解交付压力。
- 技术壁垒构建
- 自研突破:SU7 Ultra 搭载的三电机系统由小米自研,峰值马力 1548PS,0-100km/h 加速 1.98 秒,树立性能标杆。
- 生态协同:HyperOS 系统实现车机与小米智能家居无缝互联,UWB 数字钥匙、车家控制等功能提升用户粘性。
- 行业竞争格局
二期工厂的快速落地,标志着小米从 “流量玩家” 向 “规模玩家” 转型。其 “技术 + 资本” 双轮驱动模式(累计研发投入超 1050 亿元),可能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
五、未来展望
- 产能扩展
二期工厂东侧 52 公顷地块已规划为三期用地,未来工厂总面积或达 105 公顷,支撑后续车型(如 MX11 纯电 SUV)生产。
- 全球化布局
2025 年完成 35 万辆交付后,小米计划启动海外市场,首站或瞄准东南亚及欧洲,复制 “国内爆款 + 本地化适配” 策略。
- 政策支持
北京市政府通过土地优惠、税收减免等措施助力小米汽车发展,工信部整治 “内卷式竞争” 的政策导向也为其提供市场空间。
总结
小米二期汽车工厂的建设是小米 “All in 造车” 战略的关键落子,其快速推进的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预判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体现。随着二期投产,小米不仅将缓解产能瓶颈,更有望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整合,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未来,其能否在规模扩张与盈利平衡间取得成功,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