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布局与建设进展
- 地理位置与规模
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四至范围为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西一路、北至景盛南四街、南至亦通街,总占地面积约 144 万平方米(一期 72 万平方米,二期 72 万平方米)。一期工厂于 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并启动交付;二期工厂于 2024 年动工,2025 年 5 月底封顶,计划 7-8 月投产,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
- 车间与设施
工厂设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核心车间,以及实验楼、办公楼和 2.5 公里专业测试跑道。其中,压铸车间配备 9100 吨一体化大压铸设备集群,可将 72 个零件融合为一个压铸件,焊点减少 840 个,车身减重 17%;电池车间采用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集成效率达 77.8%,并自建电池包工厂以确保质量。
二、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
- 生产工艺
- 自动化与机器人:工厂引入超 700 台机器人,实现大压铸、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例如,车身车间综合自动化率达 91%,400 多台机器人可实现黑灯生产;涂装车间 75 台喷漆机器人实现全自动喷涂。
- 质量检测:采用紫外光外观检测、X 光片压铸件缺陷检测等技术,精度达 ±0.05mm,缺陷识别准确率超 99.9%。
- 核心技术突破
- 电驱系统:自研 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全球量产电机转速第一;预研下一代激光缠绕转子电机,实验室转速突破 35000rpm。
- 智能驾驶:推出自适应变焦 BEV 技术、道路大模型、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城市 NOA 功能已在 20 个城市推广。
- 轻量化材料:投资蜂窝铝镁合金型材企业,车身减重 15%,抗扭刚度提升 20%,成本降低 68%。
三、产能规划与市场表现
- 产能爬坡
- 一期工厂:2024 年 4 月首批交付时月产能约 7000 辆,2024 年 6 月开启双班模式后提升至 1.2 万辆 / 月,2025 年实际产能超 30 万辆 / 年。
- 二期工厂:投产后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年,2025 年最高产能预计 45 万辆,可满足小米 SU7 和 YU7 等车型需求。
- 市场需求
- 销量数据: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销量超 32 万辆,4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未交付订单超 18 万辆,等车周期长达 43-46 周。
- 车型矩阵:首款车型 SU7 定位 C 级高性能轿车,2025 年 6-7 月将推出 SUV 车型 YU7,预计年产能 10 万辆。
四、供应链体系与合作伙伴
-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供应三元锂电池,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适配不同车型。
- 电驱与智能驾驶:汇川技术提供驱动电机,高通供应智能座舱芯片,联测科技提供动力系统测试设备。
- 轻量化与底盘:祥鑫科技供应电池包结构件,鹏翎股份提供热管理管路,津荣天宇配套精密金属部件。
- 供应链布局
- 武汉基地:2025 年 3 月落地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年产 30 万套,深化华中地区布局。
- 生态协同:投资蜂窝铝镁合金型材、碳化硅器件等企业,构建轻量化与半导体技术壁垒。
五、政策环境与行业竞争
- 政策支持
- 以旧换新:2025 年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车可获最高 2 万元补贴,叠加购置税减免(2025 年全免,2026 年减半),刺激市场需求。
- 新国标影响:2025 年 4 月实施的电动汽车新国标要求电池 “不起火、不爆炸”,小米 YU7 因不符合标准推迟上市,需在 2027 年前完成技术升级。
- 市场竞争
- 头部品牌:比亚迪、特斯拉、理想等品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小米以智能化和生态优势切入中高端市场,2025 年累计销量排名第七。
- 价格战压力:行业价格竞争激烈,小米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和技术创新(如轻量化材料)降低成本,SU7 Ultra 毛利率从 - 12% 提升至 5%。
六、未来挑战与战略布局
- 产能与交付:二期工厂投产后需快速爬坡以消化订单,同时规划武汉基地以构建南北协同产能体系。
- 技术迭代:加速固态电池、碳化硅器件等技术研发,应对新国标和行业竞争。
- 生态扩张:依托 6.41 亿 MIUI 用户,深化 “人车家全生态”,推动智能家居与车载系统无缝互联。
- 全球化布局:探索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和东南亚,规避贸易壁垒并扩大品牌影响力。
小米汽车制造厂以 “技术创新 + 生态协同” 为核心战略,通过智能制造和供应链垂直整合快速提升产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展现出强劲增长潜力。未来需在技术迭代、政策合规性及全球化竞争中持续突破,以巩固其市场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