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研发团队是其造车战略的核心引擎,整合了来自传统汽车行业、科技巨头和跨界领域的顶尖人才,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攻坚能力。以下是其团队构成、技术布局及战略突破的深度解析:
一、核心团队:跨界融合的 “造车梦之队”
1. 顶层决策层
- 雷军(CEO):亲自挂帅,统筹战略方向,推动 “人车家全生态” 落地。其 “All in 汽车” 的决心为团队注入了互联网式的快速迭代基因。
- 李肖爽(副总裁):负责产品定义、供应链及市场,曾主导小米手机高端化转型,将消费电子的极致性价比思维带入汽车领域。
2. 制造与供应链核心
- 于立国(副总裁):原北汽极狐总裁,主导小米工厂产能爬坡,推动一期工厂月产能从 1.25 万辆提升至 2.4 万辆,二期工厂 2025 年投产后年产能将达 30 万辆。
- 黄振宇(供应链部总经理):来自麦格纳,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确保电池(宁德时代 / 比亚迪)、电机(汇川技术)等核心零部件的稳定供应。
3. 技术攻坚主力
- 胡峥楠(研发负责人):原吉利研究院院长,主导 CMA 架构和 SEA 浩瀚平台开发,帮助小米 SU7 实现 3 年整车落地,攻克一体化压铸、CTB 电池等核心工艺。
- 叶航军(自动驾驶负责人):原谷歌自动驾驶团队成员,带领 1500 人团队开发 Xiaomi Pilot 2.0,2024 年实现城市 NOA 全国覆盖,2025 年计划将团队扩充至 2000 人。
- 瑞卡德・艾瓜贝拉・马考(首席空气动力学工程师):前法拉利 F1 空气动力学专家,优化小米 SU7 风阻系数至 0.195Cd,助力其刷新纽北四门电动车圈速记录。
4. 生态整合先锋
- 刘黎(智能座舱负责人):主导 HyperOS 系统开发,实现车机与米家设备无缝互联,支持 1000 + 硬件无感上车,打造 “移动智能空间”。
- 曾学忠(芯片负责人):原华为终端 COO,推动小米自研车规级芯片,计划 2026 年量产自动驾驶专用 AI 芯片。
二、技术布局:全栈自研与生态协同
1. 核心技术突破
- 三电系统:
- 电池: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 CTB 3.0 技术,电池包集成效率达 77.8%,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 电机:自研 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 27200rpm,全球量产第一;预研 35000rpm 激光缠绕转子电机。
- 电控:AI 驱动的智能热管理系统,冬季续航提升 30%。
- 自动驾驶:
- 感知层:多模态融合方案(激光雷达 + 毫米波雷达 + 摄像头),结合道路大模型实现无图城区导航。
- 决策层: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支持机械臂自动充电、代客泊车等高难度场景。
- 制造工艺:
- 9100T 超级大压铸:自研泰坦合金材料,实现下车体一体化压铸,零部件减少 70%,生产效率提升 50%。
2. 生态协同创新
- 车家互联:通过 UWB 数字钥匙、可编程灯幕等技术,实现车辆与智能家居设备的跨端控制。
- 开放生态:小米 CarIoT 平台向第三方开放,支持智能安全座椅、车载冰箱等设备即插即用。
三、战略突破:从 “颠覆者” 到 “行业重塑者”
1. 产能与交付
- 2024 年累计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 30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订单积压将逐步缓解。
- 采用 “双班生产 + 产线调优” 策略,一期工厂实际产能达规划的 192%。
2. 产品矩阵
- 已上市:小米 SU7(21.59 万 - 29.99 万元),定位 C 级高性能轿车,锁单量超 24.8 万辆。
- 2025 年:SU7 Ultra(三电机,1.97 秒破百)、MX11 纯电 SUV(双电机 + 后轮转向)。
- 2026 年:N3 增程 SUV,对标理想 L7,主打家庭用户。
3. 国际化布局
- 欧洲研发中心:落户慕尼黑,挖角前宝马工程师鲁道夫・迪特里希,聚焦高端车型研发。
- 技术出海:计划 2030 年前进入欧洲市场,首款车型将针对当地法规优化空气动力学和智能驾驶功能。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1. 核心挑战
- 技术追赶:在底盘调校、电池耐久性等领域仍需突破比亚迪、特斯拉的技术壁垒。
- 供应链风险:依赖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供应商,需加强自研以应对芯片短缺等问题。
2. 未来战略
- 技术纵深:2025 年投入 240 亿元研发资金,重点突破固态电池、L4 级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
- 生态闭环:通过 HyperOS 系统整合手机、汽车、家居,打造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全生命周期体验。
小米汽车研发团队通过 “跨界整合 + 全栈自研” 模式,正以互联网速度重塑汽车工业。其核心优势在于将消费电子的极致性价比、生态协同能力与传统汽车的制造经验深度融合,未来若能在技术壁垒和产能瓶颈上取得突破,有望成为全球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重要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