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是一个由自主生产、代工合作、供应链协同共同构成的多元化模式,其核心逻辑在于平衡技术自主与产能效率,同时借助成熟产业链资源快速切入市场。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生产主体:从代工到自主的转型
- 初期代工阶段(2023-2024 年)
小米首款车型 SU7 的量产初期,采用北汽集团代工模式。具体由北汽越野车公司(位于北京亦庄)负责生产,车型尾标为 “北京小米”。这一阶段的代工合作主要解决两大问题:
- 资质与产能:北汽作为传统车企,拥有现成的生产资质和产线,帮助小米快速实现车型落地。例如,2023 年 11 月工信部公告显示,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为北汽越野车公司。
- 供应链整合:北汽的制造经验与供应链资源(如麦格纳技术团队)加速了小米汽车的生产流程。
- 自主生产阶段(2024 年至今)
随着北京亦庄工厂的建成,小米逐步实现自主生产:
- 自建工厂: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分两期建设,一期于 2024 年 3 月揭幕,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新增产能 15 万辆。工厂采用 9100T 压铸机、激光焊接等先进工艺,实现车身一体化制造。
- 资质突破:2024 年 7 月,小米获得独立造车资质,车型尾标改为 “小米”,生产企业变更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这标志着小米完全摆脱代工依赖,成为具备整车生产能力的车企。
二、关键合作伙伴:代工与供应链的双重支撑
- 代工方:北汽集团的阶段性角色
北汽的代工合作集中在小米 SU7 的初期量产阶段,双方合作模式为 **“小米主导研发,北汽负责制造”**。例如,小米 SU7 的申报信息中,生产地址明确为北汽工厂。但随着小米自建工厂产能爬坡,北汽的代工份额逐渐减少,目前主要承担部分零部件供应(如车身结构件)。
- 核心供应链: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覆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涉及 46 家 A 股上市公司及国际巨头: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与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双供,其中 SU7 Max 版搭载宁德时代 101kWh 电池,续航超 700 公里。
- 电机:汇川技术提供 V6s 超级电机,转速达 21,000rpm,支持高性能输出。
- 智能驾驶: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地平线征程 6 芯片、大陆芯智驾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实现 L2-L4 级自动驾驶。
- 底盘与热管理:拓普集团供应空悬系统,三花智控提供热泵技术,飞荣达负责电池散热。
- 技术合作:传统车企人才与生态投资
小米通过引入传统车企核心人才(如前北汽极狐总裁于立国、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构建研发体系,并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等企业,布局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领域。
三、产能布局:多工厂协同与全球化
- 国内工厂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 2025 年投产后总产能达 30 万辆,主要生产 SU7 及后续 SUV 车型 YU7。
- 武汉工厂:规划中,可能聚焦中低端车型或出口,但目前进展未明确。
- 海外扩张
小米计划通过港股上市募资 50 亿美元,用于海外工厂建设(如匈牙利德布勒森基地),并与 Stellantis 等国际车企合作,拓展欧洲市场。
四、生产模式的核心逻辑
小米的生产策略体现了 **“技术自主 + 生态借力”** 的互联网思维:
- 技术自主:核心技术(如 HyperOS 车控系统、V8s 电机)完全自研,确保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 生态借力:通过代工合作快速切入市场,利用供应链资源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同时投资产业链企业强化垂直整合。
- 产能弹性:自建工厂与代工并行,灵活应对市场需求波动,例如 2024 年 6 月启动双班生产以缓解 SU7 订单积压。
总结:从 “代工新兵” 到 “自主玩家”
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经历了 **“代工起步→自主突破→生态协同”** 的演变。当前,小米已实现核心环节自主可控,未来将通过多工厂布局与全球化供应链,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这一模式既体现了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灵活性,也反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度 —— 任何新玩家都能快速整合资源,但最终竞争仍取决于技术创新与品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