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管理层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1 16:06:23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管理层架构以雷军为核心,结合了传统汽车行业经验与互联网企业的敏捷性,形成了 “战略集中、执行扁平” 的管理模式。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核心管理层:雷军的 “战时指挥部”


1. 雷军(小米集团 CEO 兼汽车部总裁)


  • 角色定位:全面统筹小米汽车战略方向,直接领导智能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及智能座舱四大核心板块。
  • 管理风格:采用 “扁平化汇报” 机制,要求于立国(智能制造)、黄振宇(供应链与质量)、于锴(产品研发)、刘黎(智能座舱)四大高管直接向其汇报,以快速决策应对产能压力。
  • 战略目标:2025 年交付量目标 30 万辆,2024 年 SU7 累计订单超 30 万辆,但产能瓶颈导致交付周期长达 6-7 个月,雷军亲自督战产能提升。

2. 于立国(汽车部副总裁)


  • 职责: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负责提升北京工厂产能(当前月产 2.2 万辆,目标年底前突破 2.5 万辆)。
  • 背景: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曾在北汽集团主导极狐工厂建设,18 个月完成厂房到首车下线,被雷军视为 “工厂加速器”。
  • 挑战:北京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 30%,需在 2025 年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 15 万辆)实现产能翻倍。

3. 黄振宇(汽车部副总裁)


  • 职责:兼任供应链部、质量部总经理,负责零部件体系搭建与品控,直接向雷军汇报。
  • 背景:前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参与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合资车型生产,主导小米汽车供应链本土化与成本优化。
  • 关键举措:建立 “质量一票否决制”,曾因零部件品控问题直接叫停某供应商合作。

二、关键部门负责人:跨界融合的执行团队


1. 于锴(产品部总经理)


  • 职责:推动产品创新与研发,主导小米 SU7、YU7 等车型定义,协调智能座舱与硬件集成。
  • 背景:小米早期员工,曾主导互联网业务转型,2021 年转岗汽车业务筹备智能座舱,熟悉小米生态链协同逻辑。

2. 刘黎(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


  • 职责:负责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用户体验优化及 App 生态建设,直接向雷军汇报。
  • 背景:原小米手机系统研发负责人,主导 MIUI 与汽车座舱的无缝衔接,推动 “人车家全生态” 落地。

3. 李肖爽(小米汽车副总裁)


  • 职责:负责市场部,统筹品牌营销、渠道拓展及用户运营。
  • 背景:2012 年加入小米,历任电视部、大家电部总经理,2021 年转岗汽车业务,曾主导 SU7 上市营销战役。

三、外部高管与行业经验:传统车企的 “输血”


1. 胡峥楠(顾问)


  • 角色:协助管理整车硬件、动力部门,曾担任吉利研究院院长,主导开发吉利多款车型平台。
  • 贡献:从吉利吸引数十名工程师,推动小米汽车底盘与动力系统研发。

2. 周钘(营销负责人)


  • 职责:原上汽大众销售总监,负责小米汽车线下渠道拓展与经销商管理。
  • 策略:依托小米之家门店(2025 年目标 220 家),采用 “直营交付 + 经销商售后” 模式,单店月均销量达 150 辆,效率为行业平均的 5 倍。

四、管理层调整逻辑:产能与质量的双重攻坚


1. 权力集中化


  • 雷军将四大核心板块管理权收归个人,形成 “战时指挥部” 架构,类似华为车 BU 将权限收归任正非。
  • 目的:缩短决策链条,快速响应产能爬坡(如 2025 年 2 月调整后,工厂端问题可在 48 小时内直达雷军)。

2. 跨界人才融合


  • 7000 人团队中,70% 来自传统车企(如北汽、麦格纳),30% 来自小米内部转岗,形成 “汽车经验 + 互联网效率” 组合。
  • 典型案例:于立国(北汽背景)与于锴(小米背景)协同,平衡制造经验与用户需求洞察。

3. 风险与挑战


  • 产能瓶颈:SU7 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二期工厂 2025 年 7 月投产后仍需解决供应链瓶颈(如电池产能不足)。
  • 质量管控:黄振宇兼任质量部总经理,强化品控,但 2024 年曾因车机系统延迟交付引发用户投诉。

五、未来布局:雷军的 “双轮驱动” 战略


1. 技术投入


  • 2024 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 88 亿元,重点投向智能驾驶(目标 2025 年进入第一阵营)与电池技术(如 CTB 一体化电池)。
  • 雷军亲自参与智驾测试,强调 “敬畏技术”,避免过度宣传(如与华为余承东的 L3 争议形成对比)。

2. 全球化扩张


  • 计划 2025 年进入东南亚市场,依托小米手机海外渠道,采用 “本地化生产 + 供应链复制” 模式。
  • 卢伟冰率队考察海立集团,推动汽车零部件国产化与成本优化。

总结:互联网基因与汽车制造业的碰撞


小米汽车管理层的核心矛盾在于互联网的快速迭代思维与汽车行业的重资产特性。雷军通过 “挖人 + 集权” 快速搭建团队,但如何在产能扩张中保持质量与效率的平衡,仍是其最大挑战。未来两年,随着 YU7 上市与二期工厂投产,管理层的执行力将决定小米汽车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