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的 CLTC 续航表现覆盖了从 700km 到 830km 的丰富选择,其核心参数与技术亮点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官方 CLTC 续航数据与配置差异
小米 SU7 提供三种续航版本,均基于 CLTC 工况标准测试,具体如下:
- 标准版(后驱长续航智驾版):搭载 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700km,匹配 19 英寸米其林低滚阻轮胎,支持 400V 快充技术,15 分钟可补能 350km。
- Pro 版(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采用 94.3kWh 宁德时代神行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830km,同样配备 400V 快充,15 分钟补能 350km。
- Max 版(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搭载 101kWh 宁德时代麒麟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 800km,支持 800V 高压平台,15 分钟补能 510km,零百加速 2.78 秒。
值得注意的是,Max 版虽续航略低于 Pro 版,但凭借双电机四驱系统和 800V 快充技术,在性能与补能效率上更具优势。
二、实际续航表现与影响因素
- 高速续航测试:
在 2025 年的一次高速续航测试中,Pro 版以 110-120km/h 的平均时速行驶,剩余 50% 电量时实际行驶 223km,续航达成率 59.7%,满电高速续航约 495km。相比竞品(如特斯拉 Model 3 达成率 56.6%),小米 SU7 的高速续航表现更优。 - 低温环境表现:
小米 SU7 的热管理系统通过双模热泵技术(-15℃无需 PTC 加热)和 124 级电池温控算法,在 - 7℃和 - 15℃的 CLTC 工况下,续航达成率分别为 70.2% 和 65%,优于特斯拉 Model 3 等竞品。 - 驾驶风格与能耗:
激进驾驶会导致续航缩水 20% 以上,而温和驾驶可使续航接近官方数据。例如,标准版的百公里电耗为 12.3kWh,高速工况下电耗增至 15.7kWh,续航保持率约 80%。
三、技术优化对续航的提升
- 空气动力学设计:
小米 SU7 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大溜背和 8 组风道设计,实测中甚至可达到 0.19Cd 以下,显著降低高速行驶时的能耗。 - 热管理系统:
- 双模热泵:直接热泵为座舱供热,间接热泵兼顾电池与座舱加热,-20℃仍能从空气中吸热,减少对高能耗 PTC 加热器的依赖。
- 三热源加热:整合电驱、压缩机和 PTC 加热,电池加热功率高达 18kW,低温充电速度提升 50%。
- 电池技术:
Pro 版搭载的神行电池支持超快充,10 分钟可补能 400km;Max 版的麒麟电池通过 CTB 一体化技术提升安全性与空间利用率。
四、用户选择建议
- 日常通勤与长途需求:
若以城市代步为主,标准版 700km 续航已足够;若常跑高速或北方用户,Pro 版的 830km 续航和低温优化更值得推荐。 - 性能与补能偏好:
Max 版适合追求加速性能(2.78 秒破百)和超快充(15 分钟补能 510km)的用户,尤其在 800V 充电桩普及的区域优势明显。 - 轮胎与配置影响:
更换 20 英寸或 21 英寸轮胎会导致续航下降(如 Pro 版换装 20 英寸轮胎后 CLTC 续航降至 590km),建议优先选择原厂低滚阻轮胎。
五、总结
小米 SU7 的 CLTC 续航数据在同级别中处于领先水平,结合其空气动力学、热管理和电池技术,实际续航表现稳定。对于注重续航真实性和技术创新的用户,Pro 版和 Max 版是更优选择;若预算有限,标准版也能满足日常需求。建议用户根据使用场景、驾驶习惯及充电条件综合考量,同时关注官方 OTA 升级对续航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