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车测试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2 17:59:18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测试覆盖了性能、安全、智能驾驶、极端环境适应性等多个维度,结合官方披露与第三方测试数据,其测试体系展现出系统性和前瞻性。以下从核心测试领域、关键成果及用户关注焦点展开分析:

一、性能与操控测试:赛道级验证与日常驾驶平衡


  1. 纽北赛道标杆成绩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在纽北赛道跑出 6 分 46 秒 874 的圈速,刷新 “全球最速四门量产车” 纪录。量产版搭载 1548 马力双电机,0-100km/h 加速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动力参数全球领先。赛道测试不仅验证了动力系统的极限性能,还通过 6 周累计 3000km 的调校,优化了底盘响应与散热系统。
  2. 多场景动态测试
    • 扭曲路段:车身扭转刚度达 51000N・m/°,优于多数豪华车型,确保复杂路况下的车身稳定性。
    • 蛇形绕桩:转向精准度与车身姿态控制表现优异,连续变道时侧倾抑制良好。
    • 长途续航:四驱高性能版在寒冬以 100km/h 以上时速行驶 1276 公里,仅充电两次,实际续航达成率超 80%。

  3. 日常驾驶体验优化
    针对中国用户习惯,小米 SU7 在底盘调校上偏向舒适与韧性平衡。例如,低速滤震柔和,高速过弯支撑性增强,动能回收力度可自定义,减少晕车感。

二、安全与可靠性测试: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


  1. 碰撞安全测试
    第三方机构测试显示,两辆小米 SU7 以 60km/h 对撞后,电池包未受挤压,车门可正常开启,Ecall 紧急呼叫功能激活。对比此前网络争议事件,官方通过公开测试数据回应了 “小电瓶位置设计缺陷” 的质疑。
  2. 极端环境耐久性
    • 夏测:在吐鲁番地表 70℃高温下,测试车辆暴晒后空调制冷效率稳定,电池热管理系统可将电芯温差控制在 ±2℃以内。
    • 冬测:在 - 25℃寒冷区,小米 SU7 续航达成率 47.5%(385km),空调升温 20 分钟达 19.7℃,充电功率稳定在 119kW。
    • 全生命周期测试:交付后仍进行 15 万 - 20 万公里路测,累计测试里程超 700 万公里,覆盖 100℃温差,验证长期可靠性。

  3. 智能化安全冗余
    新增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达标后解锁 1548 马力,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公共道路驾驶风险。该机制参考了《车辆车速限制系统技术及试验方法》,符合国标对车企安全责任的要求。

三、智能驾驶测试:从功能验证到用户场景落地


  1. 自动驾驶系统迭代
    • 城市 NOA:2024 年 8 月已开放全国城市道路测试,支持自动变道、路口通行、无保护左转等场景,实测中对施工路段改道、逆行车辆识别准确率达 92%。
    • 高速 NOA:在 116km/h 时速下,系统可识别前方路障并主动减速,接管后仍保持紧急制动能力。

  2. 用户场景验证
    停车场记忆泊车支持坡道、会车避让,实测泊车成功率 95%,平均耗时比人工快 30%。但部分用户反馈高速 NOA 在雨天对锥桶识别存在延迟,需依赖驾驶员监控。

四、用户与市场反馈:测试数据与实际体验的交叉验证


  1. 试驾体验分化
    • 好评点:底盘质感接近宝马 3 系,智能交互响应速度优于特斯拉,模拟声浪增强驾驶沉浸感。
    • 争议点:后排座椅高度不足导致大腿支撑欠佳,车机菜单层级复杂,部分用户认为 “学习成本高”。

  2. 市场交付与测试优化
    2025 年 4 月交付超 2.8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达 30 万辆。针对交付后反馈,小米持续通过 OTA 优化系统,例如新增 “赛道模式电量预分配” 功能,提升连续圈速稳定性。

五、未来测试计划:全球化与技术前瞻性


  1. 欧洲市场布局
    计划 2030 年前进入欧洲,目前已启动法规适应性测试,包括欧盟 WVTA 认证、UN R155 网络安全标准等。巴黎车展展示的 SU7 右舵版,暗示针对欧洲市场的本地化适配。
  2. 前沿技术探索
    测试中的固态电池原型车续航突破 1000km,800V 高压平台支持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km,计划 2026 年量产。此外,小米正在研发 L4 级自动驾驶,目标 2027 年实现限定区域完全自动驾驶。

总结:测试体系的核心逻辑


小米汽车的测试策略可概括为 “极限验证 + 场景细分 + 用户共创”:
  • 极限验证:通过纽北、吐鲁番、黑河等极端环境测试,建立性能标杆;
  • 场景细分:针对中国道路特点,优化城市通勤、高速巡航、泊车等高频场景;
  • 用户共创:交付后持续收集反馈,通过 OTA 实现 “测试 - 优化 - 再测试” 的闭环迭代。

这种测试模式既体现了科技公司的敏捷性,也暴露出传统车企的严谨性不足。例如,部分用户质疑 “交付后仍测试” 将消费者视为 “小白鼠”,但官方解释称这是为了 “在真实使用中发现潜在问题”。总体而言,小米汽车的测试数据已具备市场竞争力,但其长期可靠性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