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业务与产品矩阵
- 智能手机:高端化与性价比双轮驱动
- 旗舰系列:小米数字系列(如小米 15 Ultra)定位高端市场,搭载骁龙 8 Gen3 芯片、徕卡四摄系统和 6000mAh 大电池,售价 6499 元起,欧洲市场起售价 1499 欧元,全球首发卫星通信功能,2025 年第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 80%。
- Redmi 系列:主打性价比,覆盖 1000-3000 元价位,如 Redmi Turbo 4 Pro 凭借天玑 7300-Ultra 芯片和 6550mAh 电池,首销 1 小时销量破纪录,推动小米国内市场份额在 2025 年第 17 周升至 18%,超越华为。
- 折叠屏:小米 MIX Fold 4 采用轻薄设计(厚度 9.9mm)和 IP68 防水,进一步拓展高端市场。
- 智能生态链:全球最大 IoT 平台
- 产品覆盖:小米已构建包括智能家居(空调、冰箱、扫地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手环、耳机)、笔记本电脑等在内的全品类生态,连接设备数超 9 亿台,全球 MIUI 月活跃用户达 7.02 亿。
- 技术突破:2025 年推出的 Buds5 Pro 耳机支持 WiFi 音频技术,智能音箱 Pro 接入 AI 大模型,实现语音控制家居、订外卖等功能。
- 生态链模式:与 400 余家生态链企业合作(如石头科技、华米),通过 “投资 + 赋能” 模式打造爆品,维持性价比优势。
- 智能汽车:造车新势力的黑马
- 产品进展:小米汽车 SU7 系列 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 4 月单月交付超 2.8 万辆,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1120 马力,售价 52.99 万元,首月订单突破 10 万辆。
- 技术亮点:自主研发的 Xiaomi Pilot Pro 和 Xiaomi HAD 系统支持端到端辅助驾驶,小米泰坦合金使用 30% 再生铝,碳足迹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 战略布局:雷军 “All In 造车”,2024 年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 6.8%,团队规模扩张 40%,并在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吸引法拉利 F1 专家加盟。
二、市场地位与财务表现
- 全球手机市场:2025 年连续 18 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2024 年第四季度国内市场份额 15.7%,全球份额 13.8%,高端机型(如小米 15 Ultra)占比提升推动 ASP 增长 5.2%。
- IoT 业务:2024 年营收首次突破千亿,达 1041 亿元,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均创历史新高,增速超 30%。
- 财务健康:2024 年总营收 3659 亿元,同比增长 35%;净利润 272 亿元,同比增长 41.3%,研发投入 241 亿元,占营收 6.6%。
三、战略调整与技术创新
- 管理层转型:雷军逐步退出子公司日常管理,专注集团战略,卢伟冰、王腾等高管接管手机和汽车业务,推动小米从 “创始人驱动” 转向 “制度驱动”。
- 技术研发:
- 芯片自研:澎湃 S1(2017 年)、澎湃 C3(5nm 车规芯片),第三代手机 SoC(Xring 项目)采用台积电 4nm 工艺,性能对标高通骁龙 8 Gen2,2025 年量产。
- AI 与物联网:自研 AI 大模型 Xiaomi MiMo(7B 参数)集成于澎湃 OS,推理效率超越阿里 32B 模型 12.7%,支撑 “人车家全生态” 协同。
- 国际化布局:
- 欧洲市场:手机市占率 24.3%,SU7 通过本地化研发满足欧盟数据隐私要求,计划 2025 年欧洲交付 5 万辆。
- 印度与东南亚:连续 8 年稳居印度市场第一,2024 年在印尼、马来西亚推出 Redmi Note 14 系列。
四、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
- 碳中和目标:承诺 2040 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2030 年建成绿色供应链,武汉工厂通过屋顶光伏年均发电 1640 万度,减少碳排放 9905 吨。
- 绿色产品:小米手环 8 NFC 款采用可再生材料表带,成为国内首款碳中和可穿戴设备;SU7 涂装环节使用 80% 水性涂料,废水循环利用率 50%。
- 公益与普惠:累计捐赠超 1.56 亿元用于灾害救援,通过 “科技普惠” 计划向偏远地区学校捐赠智能设备。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 竞争压力:高端市场面临华为 Mate/P 系列、苹果 iPhone 的挤压,汽车领域需应对特斯拉、比亚迪的技术壁垒。
- 供应链风险:全球芯片短缺和地缘政治可能影响生产,小米通过自研芯片和多元化供应商缓解依赖。
- 生态协同:“人车家全生态” 需进一步整合数据与场景,例如手机与汽车的无缝连接、智能家居的能源管理。
未来,小米将以 “技术普惠” 为核心,持续加码 AI、芯片和汽车领域,同时通过生态链和国际化扩张巩固全球市场地位,力争在 2030 年跻身全球科技企业前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