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车型与技术参数
1. 小米 SU7 系列
- 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分为标准版、Pro 版、Max 版及高性能版 SU7 Ultra。
- 价格:标准版 21.59 万起,顶配 SU7 Ultra 52.99 万起。
- 性能亮点:
- 动力系统:标准版后驱单电机(220kW),Max 版双电机四驱(495kW),零百加速 2.78 秒;SU7 Ultra 三电机四驱(1138kW),零百加速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赛道圈速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 电池与续航:标准版搭载磷酸铁锂电池(73.6kWh),CLTC 续航 700km;Max 版及 SU7 Ultra 采用三元锂电池(101kWh),CLTC 续航 800km;SU7 Ultra 支持 5.2C 超充,10%-80% 充电仅需 11 分钟。
- 智能驾驶:全系标配 Xiaomi HAD 智能驾驶系统,搭载双 Orin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高速领航、城市 NOA(覆盖北京、上海等十城)、端到端代客泊车等功能。
- 智能座舱:16.1 英寸 3K 中控屏 + 56 英寸 HUD,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支持小米澎湃 OS 系统,实现手机、汽车、家居无缝互联。
2. 小米 YU7(2025 年上市)
- 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跑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
- 性能:双电机四驱(508kW),零百加速 4 秒内,CLTC 续航 760km,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0 分钟补能 400km)。
- 配置:标配激光雷达,搭载自研 “澎湃 X1” 超算平台,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内饰配备三屏联动及全息 AI 助手 “小爱”。
二、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1. 销量与交付
- 2024 年 SU7 系列累计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一季度销量 7.59 万辆,排名新能源汽车第五。
- SU7 Ultra 上市 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3 月订单突破 1.9 万台,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2. 用户评价
- 优点:
- 续航扎实:CLTC 续航达成率约 85%,高速能耗 15kWh/100km,冬季续航衰减约 20%。
- 智能化突出:澎湃 OS 系统流畅,语音交互支持连续指令,车家互联功能实用。
- 性价比高:20 万级车型配置对标 30 万级竞品,SU7 Ultra 以 50 万价格切入豪华市场,吸引大量 BBA 用户。
- 不足:
- 内饰用料一般:部分用户反馈内饰塑料感强,豪华感不足。
- 软件稳定性待提升:偶发车机卡顿、智驾功能误判等问题。
三、充电网络与售后服务
1. 充电布局
- 公共充电:接入 102 万根充电桩(含 80 万直流快充),覆盖 365 城及 88.1% 高速服务区,与蔚来、小鹏、理想共享超 3 万根充电桩。
- ** 自建超充。
- 自建超充:600kW 液冷超充站首批落地北京、上海、杭州,支持 “即插即充”。
- 家用充电:提供 7kW 交流桩,支持 OTA 升级,兼容第三方充电桩。
2. 售后服务
- 电池保修:8 年或 16 万公里质保,容量衰减超 30% 免费更换。
- 保养成本:首保免费,年均保养费用约 877元,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 用户关怀:提供代步车、代提车服务,售后网点覆盖 90% 以上地级市。
四、未来规划与技术突破
1. 海外拓展
- 计划 2027 年进入欧洲市场,初期在德国、挪威主推 SU7 Ultra,后期在匈牙利设厂生产;东南亚市场推出 10 万元级车型,利用本地渠道快速扩张。
- 目标 2030 年实现全球年销量 100 万辆,成为 “全球科技巨头”。
2. 技术研发
- 固态电池:实验室能量密度超 1000Wh/L,计划 2026 年量产,未来或应用于高端车型。
- 自动驾驶:自研 BEV+Transformer 算法,目标 2025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落地。
- 生态整合:深化 “人车家全生态”,支持跨设备剪贴板、导航流转、车载米家等功能。
五、竞品对比与市场定位
品牌 / 车型 | 价格区间 | 核心优势 | 小米 SU7 对标点 |
---|---|---|---|
特斯拉 Model 3 | 23-34 万 | 品牌溢价、FSD 自动驾驶 | 智能座舱、续航、性价比 |
比亚迪汉 EV | 20-30 万 | 刀片电池、品牌认可度 | 智能化、动力性能 |
蔚来 ET5 | 33-38 万 | 换电服务、高端品牌 | 价格、生态整合 |
小鹏 P7i | 20-25 万 | XNGP 智驾、年轻化设计 | 续航、硬件配置 |
小米 SU7 凭借 “高性价比 + 智能生态” 的差异化策略,在 20-30 万元市场迅速崛起,尤其吸引科技爱好者和家庭用户。其短板在于用户。其短板在于品牌认知度和充电网络覆盖仍需提升,但凭借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积累,未来有望在智能化和生态整合上持续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