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术突破:赛道基因的极致演绎
- 三电机系统与动力性能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搭载由两台 V8s 电机和一台 V6s 电机组成的三电机四驱系统,总马力达1548PS,0-100km/h 加速仅需1.98 秒,设计最高时速350km/h,这些数据均为全球四门量产车之最。其核心技术源于小米自主研发的超级电机 V8s,最高转速可达27200rpm,比保时捷最新电机快 5000 转,电驱电控领域已申请 242 项专利。
- 赛道级电池与热管理
采用宁德时代麒麟赛道版电池包,支持1330kW 最大放电功率和897V 峰值电压,即使电量仅剩 20% 时仍能输出 800kW,10%-80% 充电仅需 11 分钟。电池包运用小米 CTB 一体化技术,结合双大面主动冷却系统,确保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
- 轻量化与空气动力学
全车17 处使用碳纤维,总覆盖面积达3.74㎡,包括1.7㎡碳纤维车顶,减重 12kg 的同时提升空气动力学性能。量产版还配备 U 形风刀、主动扩散器和碳纤维尾翼,最大下压力达285kg,显著增强高速过弯稳定性。
- 制动与操控
碳陶瓷制动盘工作温度超 1300℃,配合前六后四活塞卡钳,零百制动距离仅25 米。三电机扭矩矢量控制系统支持每秒 500 次扭矩调整,赛道模式下可实时显示圈速、对标历史成绩,并支持跑圈视频录制与分享。
二、挑战历程:从原型车到量产车的跨越
- 纽北测试的艰辛
小米团队自 2024 年 6 月起在纽北进行实车调校,期间因天气原因多次推迟测试,最终在 10 月 28 日获得 1 小时干燥窗口完成历史性一圈。车手 David Pittard(2023 年纽北 24 小时耐力赛冠军)驾驶原型车在湿滑路面(约 20% 湿滑)跑出 6 分 46 秒 874,视频显示其直道极速达324km/h。
- 量产版的赛道潜力
量产版 SU7 Ultra 与原型车核心技术相同,但保留合法上路能力,预售价81.49 万元。小米计划在 2025 年用量产车重返纽北,目标挑战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的 7 分 25 秒 231 纪录,甚至冲击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的 7 分 07 秒 55。
三、行业影响与市场意义
- 打破国际品牌垄断
小米成为首个在纽北刷新四门车纪录的中国品牌,标志着中国电动车技术从「追赶」到「引领」的转变。福特 CEO Jim Farley 曾公开表示试驾小米 SU7 长达 6 个月,称其为「令人难以放手的产品」。
- 性能车市场的搅局者
量产版 SU7 Ultra 以81.49 万元的定价切入高端市场,相比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约 180 万元)具有显著价格优势。预售开启 10 分钟即获3680 台订单,显示出市场对其性能与性价比的认可。
- 技术验证与生态协同
纽北成绩验证了小米三电系统、底盘调校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可靠性。量产版搭载的Xiaomi HyperOS智能座舱支持车家互联、端到端自动驾驶,未来或通过 OTA 持续升级赛道功能。
四、争议与未来展望
- 原型车与量产车的差距
尽管量产版保留核心技术,但原型车采用拆空内饰、轻量化材质等极端改装,量产版能否复制 6 分 46 秒的成绩仍存疑。部分车评人认为,量产版在纽北的合理目标是接近 7 分 08 秒,与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正面竞争。
- 长期挑战
小米需在性能、可靠性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例如,碳陶瓷制动盘单套成本超 10 万元,如何在量产中控制成本是关键。此外,品牌高端化需持续投入,而非仅依赖赛道营销。
总结
小米 SU7 Ultra 在纽北的突破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展示,更是中国汽车工业迈向全球高端市场的重要一步。其 6 分 46 秒的圈速成绩不仅改写了纽北历史,也为中国电动车品牌树立了新标杆。未来,量产版 SU7 Ultra 能否在纽北延续辉煌,以及小米如何将赛道技术反哺民用车型,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