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无人汽车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15 16:28:23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无人汽车
小米无人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路线、市场定位及当前挑战如下:

一、技术路线与研发进展


  1.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Xiaomi HAD)
    小米于 2025 年 2 月正式发布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覆盖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停车场,支持无图领航功能。该系统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实现轨迹拟人化、通行高效化,但需用户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含 ACC/LCC/ 高速 NOA)后才能启用。技术架构上,小米采用激光雷达(顶配车型)与摄像头融合方案,搭载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达 254TOPS。
  2. 组织架构调整与技术转型
    2024 年 9 月,小米将智能驾驶团队重组为 “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全面转向端到端大模型技术路线,目标年内进入行业第一梯队。同时成立专门的 “自动驾驶” 团队,推进 L3/L4 级高阶自动驾驶研发,但尚未公布具体量产时间表。
  3. 合作伙伴与技术生态
    小米与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深度合作,采用百度高精地图,并投资几何伙伴(4D 毫米波雷达技术)。此外,小米自研 VLM 视觉大语言模型,提升复杂场景处理能力。

二、市场定位与产品落地


  1. 车型与价格
    小米首款量产车型 SU7 已上市,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分为标准版(无激光雷达)和 Max 版(配备激光雷达)。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台,二期工厂扩建后年产能将达 40 万台。
  2. 功能分级与用户认知
    小米 SU7 的 NOA(导航辅助驾驶)属于国标 L2 级,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但市场宣传中存在 “智驾平权”“接近 L3” 等话术,导致用户对辅助驾驶功能产生过度信任。例如,2025 年 3 月湖北高速事故中,驾驶员因误信智能驾驶系统未及时接管,导致车辆撞上施工路段防护栏。

三、政策与安全挑战


  1. 政策环境
    2025 年 4 月实施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允许 L3 级个人乘用车测试,但小米尚未公布相关测试计划。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建议加快自动驾驶量产,力争 2026 年实现高速和城市自动驾驶功能量产。
  2. 安全争议与技术瓶颈
    • 静态障碍物识别不足:小米 SU7 的 AEB 功能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导致 3 月事故中未能识别施工路段防护栏。
    • 人机接管矛盾:L2 级辅助驾驶在复杂路况下需用户 2.3 秒内接管,但实际事故中驾驶员往往来不及反应。
    • 用户教育缺失:部分用户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出现驾驶中分心、甚至睡觉等危险行为。


四、行业竞争与未来展望


  1. 竞争格局
    国内 L2 级智驾渗透率已超 55%,但高阶功能(如城市 NOA)仍由华为、小鹏等主导。小米需在端到端大模型、数据闭环能力上加速迭代,以缩小与头部企业差距。
  2. 未来规划
    • 技术升级:计划通过 OTA 持续优化端到端智驾系统,提升静态障碍物识别能力。
    • 车型扩展:2025 年前推出至少两款新车型,覆盖更广泛价格区间。
    • 政策适配:跟进 L3 级法规进展,探索 Robotaxi 等商业化场景。


五、用户建议


  1. 理性使用智能驾驶:L2 级辅助驾驶需全程监控,避免依赖系统处理极端场景。
  2. 关注技术迭代:小米端到端智驾系统尚处早期,建议通过官方渠道了解功能更新。
  3. 安全优先:选择配备激光雷达的 Max 版车型,提升复杂环境感知能力。

总结


小米无人汽车(智能驾驶)处于从 L2 向 L3 过渡的关键阶段,技术快速迭代但仍面临安全与用户认知挑战。其市场竞争力取决于端到端大模型落地速度、政策适配能力及用户信任修复效果。未来两年将是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确立地位的窗口期。
小米无人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