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品牌定位与战略
- 目标:打造对标特斯拉、比亚迪的高端智能电动车,聚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
- 口号:“人车家全生态”,强调与小米手机、家居等设备的无缝互联。
- 技术投入:2024 年研发投入达 240 亿元,累计申请专利超 1000 项,覆盖三电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底盘等领域。
二、首款车型:小米 SU7 系列
1. 产品矩阵与价格
- 标准版:21.59 万元起,CLTC 续航 700 公里,零百加速 5.28 秒,搭载磷酸铁锂电池。
- Pro 版:24.59 万元,续航 800 公里,支持高速 NOA。
- Max 版:29.99 万元,双电机四驱,零百加速 2.78 秒,配备激光雷达,支持城市 NOA。
- Ultra 版(2025 年 3 月上市):售价 52.99 万元起,三电机系统,峰值马力 1548PS,零百加速 1.98 秒,纽北圈速 6 分 46 秒 874,树立性能标杆。
2. 核心技术亮点
- 三电系统:
- 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Max 版)与比亚迪刀片电池(标准版)双方案,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5 分钟续航增加 510 公里。
- 电机:自研 V8s 电机,效率达 97.5%,动力输出强劲。
- 智能驾驶:
- 硬件:12 颗摄像头 + 5 颗毫米波雷达 + 3 颗激光雷达,算力 508TOPS(Max 版)。
- 功能:高速 NOA、城市 NOA(2025 年 Q2 覆盖全国 50 城)、无图 NOA,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已应用。
- 智能座舱:
- 系统:小米澎湃 OS,支持手机 - 车机 - 家居无缝流转。
- 硬件:高通骁龙 8295 芯片,16.1 英寸 OLED 中控屏,25 扬声器杜比全景声系统。
三、生产与供应链
- 工厂: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 2025 年投产,武汉工厂(共享东风产能)规划 30 万辆 / 年。
- 供应链: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比亚迪(磷酸铁锂)。
- 关键部件:博世(制动系统)、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德赛西威(智能座舱)。
- 本土化:供应链国产化率达 85%,规避技术风险。
四、市场表现与渠道
- 销量:2024 年交付超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 35 万辆,SU7 Ultra 上市三天即完成全年 1 万辆目标。
- 渠道:
- 线上:小米商城、有品等,支持线上下单。
- 线下:2025 年 3 月覆盖 65 城 235 家门店,127 家服务网点,复用小米之家渠道(全国超 1.2 万家)进行品牌触达。
五、未来规划
- 产品线:
- 2025 年:中型 SUV 小米 YU7(售价 30-40 万元)、增程式 SUV N3(2026 年)。
- 长期:覆盖轿车、SUV、MPV,切入增程式市场。
- 全球化:2025 年启动海外市场,初期聚焦东南亚、欧洲。
- 技术研发:固态电池、800V 超充、智能底盘预研,计划 2025 年投入 300 亿元。
六、竞争优势与挑战
- 优势:
- 生态协同:6.41 亿 MIUI 用户可直接转化,手机 - 车机互联体验领先。
- 性价比:硬件配置对标豪华车,但价格低 30%-50%。
- 品牌流量:雷军个人 IP 与小米粉丝基础,营销效率高。
- 挑战:
- 盈利压力:中高端车型毛利率低,需规模效应支撑。
- 产能瓶颈:北京工厂利用率超 200%,武汉工厂建设进度关键。
- 竞争加剧:特斯拉降价、比亚迪规模化优势,新势力品牌技术迭代快。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技术自研、生态整合和高性价比策略,在新能源市场快速崛起。其首款车型 SU7 已验证市场竞争力,未来能否在保持创新速度的同时实现规模盈利,将决定其在全球汽车格局中的地位。正如雷军所言:“小米来得刚刚好”,在行业技术成熟、供应链完善的当下,这家科技公司的造车征程才刚刚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