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略布局与初创阶段(2021-2023 年)
- 跨界造车的决策
2021 年 3 月 30 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宣布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首期投资 100 亿元人民币,并计划未来 10 年投入 100 亿美元。雷军表示,这是他 “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将亲自带队推动汽车业务。
- 技术储备:依托小米生态链优势,聚焦智能驾驶、电池技术与车机互联,组建超 3000 人研发团队,自研电机、智能底盘及 Xiaomi HyperOS 系统。
- 工厂建设:2021 年 11 月,小米汽车工厂落户北京经开区,分两期建设,规划年产能 30 万台。一期工厂于 2023 年竣工,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中投产。
- 首款车型发布
2023 年 12 月 28 日,小米首款车型 SU7 正式发布,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SU7 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800V 高压平台及 700km 续航版本,以 “高性价比智能轿跑” 切入市场。
二、爆发阶段(2024 年)
- 市场表现与产能挑战
- 交付奇迹:2024 年 3 月 SU7 正式交付,首月订单突破 5 万台,60% 用户未试驾即下单,全年累计销量达 13.5 万辆,超越特斯拉 Model 3 成为 20 万 + 纯电轿车销冠。
- 产能瓶颈:北京工厂年产能仅 15 万辆,订单积压超 10 万份,交付周期一度延长至 31 周。
- 资本认可与高端化突破
- 股价飞升:2024 年小米集团股价涨幅 121%,市值突破 1 万亿港元;2025 年 2 月达 1.07 万亿港元,超越比亚迪成全球第三大车企(仅次于特斯拉、丰田)。
- 旗舰车型发布:2025 年 2 月推出售价 52.99 万元起的 SU7 Ultra,搭载 1548 马力三电机系统,零百加速 1.98 秒,纽北赛道性能对标保时捷 Taycan,首日订单破万。
- 第二款车型布局
2025 年 6 月计划推出纯电 SUV 小米 YU7,定位对标特斯拉 Model Y,起售价或 23 万元,目标抢占 20-30 万元主流市场。
三、技术突破与合作伙伴
- 核心技术
- 电机:自研 V6/V6s、V8s 电机,其中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2025 年量产)。
- 电池: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集成效率 77.8%,理论 CLTC 续航 1200km+,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和比亚迪刀片电池。
- 智能驾驶:自适应变焦 BEV 技术,感知网格 0.05m-0.2m,识别范围 5cm-250m;两颗英伟达 Orin 芯片,综合算力 508TOPS,1 颗激光雷达、11 颗高清摄像头等硬件配置。
- 智能座舱:小米澎湃 OS 系统,支持五块屏联动交互,16.1 英寸 3K 中控屏、56 英寸 HUD 抬头显示等。
- 合作伙伴
- 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
- 智能驾驶:英伟达、禾赛科技(激光雷达)。
- 供应链:拓普集团(空气悬架)、汇川技术(电机)、蓝思科技(中控屏)等。
四、未来规划与挑战
- 技术深耕
- 计划 2026 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km;智驾算法向 L4 级突破。
- 自研 9100t 超级大压铸技术,生产工时减少 45%。
- 全球化战略
- 卢伟冰宣布 “几年内销往全球”,首攻欧洲、东南亚市场,复制手机出海路径。2026 年试水欧洲,2027 年进军全球。
- 产能扩张
北京工厂二期预计 2025 年中投产,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计划通过扩建将工厂面积从 53 公顷扩展至 105 公顷。
- 挑战与风险
- 产能压力:当前订单积压超 10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半年。
- 竞争加剧: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及华为、蔚来等新势力持续施压。
- 亏损问题:2024 年每辆 SU7 亏损约 4.5 万元,全年净亏损 62 亿元,但四季度亏损已收窄至 7 亿元。
五、用户评价与市场反馈
- 正面评价
- 智能化体验:小米澎湃 OS 系统与小米生态设备无缝联动,用户可通过车载语音控制家居设备。
- 动力性能:SU7 双电机四驱版零百加速 3.6 秒,性能媲美传统燃油跑车。
- 性价比:起售价 21.59 万元,配置优于同价位竞品。
- 争议与问题
- 自动泊车故障:2024 年 11 月,SU7 自动泊车功能出现多起事故,小米官方承担维修费用。
- 电池安全:2025 年 3 月,SU7 标准版发生起火事故,电池供应商为比亚迪,小米称采用双供应商体系。
六、总结
小米汽车从 2021 年宣布造车到 2025 年跻身全球车企市值前三,仅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从 “跨界玩家” 到行业颠覆者的蜕变。其成功得益于小米生态链的整合能力、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及高性价比策略。然而,产能瓶颈、技术研发投入及市场竞争仍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挑战。若能在 3-5 年内建立稳定交付能力并持续创新,小米有望成为全球 TOP5 电动车企的有力竞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