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在售主力车款:小米 SU7 系列
1. 小米 SU7(2024 款)
- 定位: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主打 “人车家全生态” 体验。
- 价格:21.59 万 - 29.99 万元。
- 核心配置:
- 动力:提供后驱单电机(220kW)和四驱双电机(495kW)两种版本,CLTC 续航最高 83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5 分钟补能 500 公里)。
- 智能驾驶:搭载 Xiaomi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配备 1 颗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3 颗毫米波雷达,支持自适应变焦 BEV 技术和超分辨率占用网络,可识别异形障碍物(精度<0.1m)。
- 智能座舱:16 英寸中控屏 + 56 英寸 HUD 抬头显示,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支持五屏联动(含后排小米 Pad 拓展屏),原生适配小米生态设备。
- 设计:风阻系数 0.195Cd,提供 10 种外观配色,车身尺寸 4997×1963×1455mm,轴距 3000mm。
- 市场表现:2024 年 3 月上市后,单月交付量连续 5 个月超 2 万辆,2025 年 3 月销量达 29,244 辆,位居国内中大型车销量榜首。
2. 小米 SU7 Ultra(2025 款)
- 定位:高性能旗舰版,主打赛道级性能与豪华配置。
- 价格:52.99 万 - 81.49 万元(纽北限量版)。
- 核心升级:
- 动力:三电机四驱系统(前 1 后 2 布局),总功率 1138kW,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搭载 93.7kWh 电池,CLTC 续航 600 公里。
- 赛道化设计:碳纤维车顶、碳陶瓷刹车盘、倍耐力 P ZERO 轮胎,尾部主动扩散器支持 0-16 度调节,最大下压力 285kg。
- 智能底盘:配备 Bilstein EVO T1 绞牙避震(10 段调节)、全主动悬架(支持 140mm 高度调节)。
- 用户评价:首批车主反馈 “性能强劲”“智能驾驶体验流畅”,但充电设施覆盖不足、后排头部空间较小等问题仍需优化。
二、2025 年新车计划
1. 小米 YU7(纯电 SUV)
-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蔚来 ES6。
- 预计上市时间:2025 年 6-7 月。
- 核心亮点:
- 设计:延续 SU7 家族语言,配备激光雷达和隐藏式门把手,尺寸 4999×1996×1608mm,轴距 3000mm。
- 动力:单电机后驱(235kW)和双电机四驱(508kW),CLTC 续航最高 770 公里。
- 配置:悬浮式中控屏 + 全景视域桥系统,支持后排座椅加热 / 通风,搭载小米 HyperOS 车机系统。
2. 增程式 SUV(内部代号 “昆仑”)
- 定位:大型增程式 SUV,主打家庭用户市场。
- 预计上市时间:2026 年。
- 核心亮点:
- 动力:增程式混动系统,纯电续航超 300 公里,综合续航超 1000 公里。
- 空间:三排六座布局,轴距 3100mm,配备魔毯空气悬架。
- 智能驾驶:搭载全栈自研的城市 NOA 功能,支持无图智驾。
三、技术亮点与生态布局
1. 核心技术突破
- 三电系统:
- 电机:自研 HyperEngine V8s 电机(27200rpm 转速,功率密度 10.14kW/kg),预研下一代电机可达 35000rpm。
- 电池:CTB 一体化电池(倒置电芯设计),能量密度 180Wh/kg,支持 5.2C 超充。
- 电控:碳化硅 871V 高压平台,充电效率提升 30%。
- 智能底盘:
- 四电机驱动:支持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功能,总功率 1511kW。
- 全主动悬架:响应速度是传统空气悬架的 100 倍,支持 “魔毯” 预瞄功能。
2. 生态整合
- 人车家互联:通过小米 HyperOS 实现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无缝联动,支持车机控制家中空调、灯光等设备。
- 充电网络:自建 600kW 液冷超充站,首批覆盖北京、上海、杭州,计划 2025 年扩展至 50 城。
四、市场策略与挑战
1. 市场表现
- 国内:SU7 系列上市 11 个月累计交付 18 万辆,2025 年目标冲击 35 万辆。
- 国际:计划 2027 年进军欧洲市场,首款车型或为 SU7 出口版。
2. 面临挑战
- 产能瓶颈:SU7 订单交付周期长达 32-43 周,北京新工厂预计 2026 年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60 万辆。
- 品牌信任度:近期高速事故引发智能驾驶安全性争议,需加强技术验证与用户沟通。
- 竞争加剧:特斯拉 Model 3/Y 降价、华为智选车扩张,小米需持续迭代技术与服务。
五、总结:小米车款的竞争力
- 优势:
- 技术自研:电机、电池、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全栈自研,专利储备超 1500 项。
- 生态协同:小米生态用户超 6 亿,车机与手机、家居深度融合。
- 性价比:SU7 系列价格下探至 20 万元级,配置对标 30 万元级竞品。
- 不足:
- 品牌认知:汽车领域积累较短,需时间建立用户信任。
- 补能网络:超充站覆盖率低于头部新势力。
- 售后体系:线下服务网点不足,依赖第三方合作。
小米汽车凭借 “技术 + 生态” 双轮驱动,正快速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2025 年随着 YU7 和增程式 SUV 的推出,其产品线将进一步完善,有望在中高端市场与特斯拉、蔚来等品牌形成正面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