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进展与背景
- 选址与布局
三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核心区域,与一期(72 万平方米)、二期(53 公顷)工厂形成连片产业集群,共享供应链和基础设施资源。这种 “三厂联动” 模式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 产能需求驱动
小米汽车自 2024 年 4 月交付以来,订单持续火爆。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系列累计交付量已超 21.61 万辆,而全年 35 万辆的目标仍面临较大产能缺口。二期工厂虽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但面对 SU7 Ultra 的热销(订单超 1.9 万辆)和 YU7 等新车型的上市,三期工厂的扩建成为必然选择。
- 建设节奏与时间线
二期工厂从 2024 年 8 月动工到 2025 年 4 月部分路面硬化仅用 8 个月,展现出小米的高效执行力。参考二期的建设周期,三期工厂可能于 2025 年下半年启动建设,2026 年中投产。若进展顺利,三期投产后北京基地总产能有望突破 60 万辆 / 年。
- 技术延续与升级
三期工厂将沿用一期、二期的核心技术,包括 9100 吨一体化大压铸、CTB 电池包、全栈自研智能驾驶等。此外,小米正在预研的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48V 线控制动等技术未来可能在三期落地,进一步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
潜在挑战与不确定性
- 政府审批与土地流程
三期地块虽已公示,但土地出让和建设许可仍需履行招标程序。参考二期经验,从规划公示到土地摘牌约需 3 个月,预计 2025 年 6 月完成土地交割。 - 供应链与产能爬坡
小米汽车采用全自产模式,产能扩张依赖供应链同步升级。当前一期工厂日产能约 300 辆,二期投产后月产能将提升至 2.5 万辆,但三期产能释放仍需时间,短期内交付压力难以完全缓解。 - 区域竞争与政策因素
北京政府对本地汽车产业集群有明确规划,而武汉等地也在积极争取小米新工厂落户。若三期进展滞后,不排除小米加速推进武汉基地以分散风险。
未来展望
三期工厂的建设标志着小米汽车 “北京超级工厂矩阵” 的最终成型。通过三期的产能补充,小米有望在 2026 年实现年交付 50 万辆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的地位。此外,三期工厂可能成为小米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支点,为未来出口欧洲、东南亚市场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工厂三期的推进是应对市场需求、完善产能布局的关键举措,其进展将直接影响小米汽车的交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尽管具体投产时间和产能数据尚未官宣,但从现有信息看,三期工厂的落地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