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定位与产能规划
- 战略定位
湖北工厂选址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航产业园,总规划用地约 2000 亩,与小鹏汽车、路特斯汽车等企业相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该工厂被视为小米汽车实现 2026 年百万辆产销量目标的核心支撑点之一,将与北京工厂形成 “南北双基地” 布局,覆盖华中、华南及西部地区市场。
- 产能目标
工厂初期规划年产能为 30 万辆,未来通过产线优化可提升至 50 万辆,远期目标是支撑小米汽车 2026 年百万辆的全球销量目标。这一产能规模远超北京一期工厂(15 万辆)和二期工厂(30 万辆),显示出小米对湖北工厂的高度重视。
二、建设进展与投产时间
- 建设进度
工厂于 2025 年 1 月启动土地平整和基桩施工,目前已完成土地围挡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调试进入冲刺阶段。航拍图显示,工厂占地面积约为小鹏武汉工厂的三倍,主体厂房钢结构已封顶,预计 2025 年底完成整体建设。
- 投产时间
尽管工厂建设进度较快,但业内人士指出,全新工厂的产能爬坡至少需要 6 个月。根据小米汽车的产能规划,湖北工厂预计在 2025 年底宣布投产,2026 年上半年进入试生产阶段,2026 年下半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三、车型规划与技术路线
- 产品线布局
湖北工厂将主要生产小米汽车的中低端车型,包括内部代号为 “昆仑” 的增程式 SUV(预计售价 15 万元左右)以及未来的入门级纯电车型。此外,工厂可能承接部分高端车型的零部件生产,与北京工厂形成差异化分工。
- 技术路线
工厂将采用纯电动和增程式双技术路线。其中,增程式车型将搭载东风马赫增程系统,该系统油电转化率高,已获得中汽研认证,有助于降低成本并提升市场竞争力。纯电动车型则将采用小米自研的 CTB(Cell to Body)电池技术,续航里程可达 600 公里以上。
四、供应链与政策支持
- 供应链体系
湖北工厂将深度整合本地供应链资源,目前已有湖北航宇精工科技(生产智能驾驶零部件)、骆驼集团(提供低压锂电池)等企业进入供应链体系。此外,小米通过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投资了芯能半导体、中驱电机等企业,强化上游核心技术布局。
- 政策支持
湖北省政府将小米汽车项目列为 “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土地优惠、税收减免及人才引进补贴等政策支持。例如,武汉经开区为小米工厂提供了 2000 亩工业用地,并承诺协助解决供应链配套问题。此外,湖北省的 “以旧换新” 购车补贴政策(最高 2 万元)也将间接促进小米汽车在当地的销售。
五、挑战与风险
- 产能爬坡压力
全新工厂的产能爬坡通常需要 6-12 个月,而小米汽车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订单积压问题(SU7 等待周期已超过 30 周)。若湖北工厂无法按时投产,可能影响小米 2026 年销量目标的实现。
- 与东风汽车的合作博弈
尽管小米与东风汽车在供应链和技术上存在合作(如增程系统),但双方在工厂控制权和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东风汽车希望通过代工小米汽车获得更多话语权,而小米则倾向于自建工厂以保持独立性。
- 市场竞争加剧
湖北已有东风、小鹏、路特斯等车企,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小米汽车需在品牌认知度、产品差异化及渠道建设上持续发力,才能在华中市场立足。
六、总结与展望
湖北工厂的建设标志着小米汽车从 “轻资产” 模式向 “重制造” 转型的关键一步。该工厂的投产将显著提升小米的产能规模,并依托武汉的汽车产业集群优势降低成本。然而,工厂的实际运营效果仍取决于产能爬坡进度、供应链稳定性及市场需求变化。若一切顺利,湖北工厂有望成为小米汽车在华中地区的 “战略支点”,并为其 2026 年百万辆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