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订单表现呈现出 “高增长与高积压并存” 的特点,具体数据及市场动态如下:
一、核心订单数据
- 累计锁单量与交付进度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系列累计锁单量已突破43 万台,其中未交付订单仍高达15 万台。这意味着即使以当前月均 2.9 万辆的交付速度计算,仍需约 5 个月才能消化完现有订单。分车型来看,不同配置的交付周期差异显著:
- 标准版:预计 46-49 周(约 11 个月)交付
- Pro 版:预计 45-48 周(约 11 个月)交付
- Max 版:预计 42-45 周(约 10 个月)交付
若用户在 4 月下单,提车时间将集中在2026 年 2 月至 3 月,等车周期接近一年。
- 新增订单趋势
小米 SU7 的新增订单在 2025 年 2 月底达到高峰(单周 1.9 万份),但随着市场热度回落,4 月 14 日至 20 日当周新增订单降至8000 份。尽管如此,这一数据仍高于多数新势力品牌(如零跑、哪吒),显示其市场基本盘稳固。
二、产能与交付瓶颈
- 工厂产能现状
小米北京工厂目前采用双班制生产,周产能提升至7500 台(月均约 3 万台),但仍无法满足订单需求。二期工厂预计2025 年 6 月投产,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届时可缓解交付压力。不过,新工厂投产初期产能爬坡需要时间,短期内交付周期难有明显缩短。
- 供应链挑战
小米 SU7 的关键零部件(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碳化硅电控模块)依赖外部供应商,产能波动可能影响交付进度。此外,车漆、座椅等内饰件的供应也存在瓶颈,导致部分定制化订单延迟。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销量与市场地位
2025 年一季度,小米 SU7 以75,869 辆的交付量稳居新势力车型销量榜首,超越小鹏 MONA MO3(47,130 辆)和理想 L6(44,347 辆)。在中大型车市场,其 3 月销量达29,244 辆,市场份额 23.74%,力压比亚迪汉、奥迪 A6L 等传统车型。
- 用户评价与产品力
- 优势:
- 性能与续航: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 2.16 秒,CLTC 续航突破 900 公里,充电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 智能生态:80% 锁单用户拥有 10 个以上米家设备,手机无感控车、家居联动等功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 颜值与设计:低趴轿跑造型、鹦鹉漆配色等设计元素吸引年轻消费者,回头率高。
- 痛点:
- 噪音控制:单层玻璃导致高速风噪明显,部分用户建议升级为双层夹胶玻璃。
- 交付服务:部分车主反映提车时存在检测疏漏,如充电桩安装延迟、车辆功能调试不到位。
- 优势:
四、行业对比与未来展望
- 竞争格局
小米 SU7 在新势力中表现突出,但与传统车企相比仍有差距。例如,特斯拉 Model 3/Y 2025 年一季度全球销量超 40 万辆,比亚迪汉家族月均销量稳定在 3 万辆以上。不过,小米凭借 “高配低价” 策略(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在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区间形成独特竞争力。
- 战略布局
小米计划 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 万辆,并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其第二款车型 —— 中大型纯电 SUV 小米 YU7 预计2025 年 6 月上市,可能进一步拉动订单增长。此外,小米超充网络已建成 500 + 座超充站,支持 800V 高压平台,未来将覆盖更多城市。
五、购车建议
- 理性评估需求:若对提车时间敏感,建议优先选择交付周期较短的车型(如 Max 版),或等待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释放。
- 关注政策动态: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可能调整,需留意官方公告对购车成本的影响。
- 试驾与对比:尽管小米 SU7 智能化表现突出,但建议与竞品(如小鹏 P7i、特斯拉 Model 3)进行深度试驾,重点关注底盘调校、隔音效果等细节。
数据来源与时效性说明
- 本文数据综合自雪球、汽车之家、新浪财经等权威平台,截至 2025 年 4 月 23 日。
- 订单数据可能存在统计口径差异(如锁单量、实际成交量),具体以小米官方披露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