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合作背景:政策驱动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逻辑
- 资质与产能的互补
小米汽车作为跨界造车新势力,初期面临生产资质和产能爬坡的挑战。北汽集团作为老牌国企,拥有完整的汽车制造体系和生产资质。2024 年 3 月,小米 SU7 通过北汽越野车有限公司完成工信部申报,借助北汽的生产资质实现首款车型快速落地。这种 “借壳上市” 的模式为小米节省了 2-3 年的资质申请时间,使其能在 2024 年 3 月迅速开启交付。
- 供应链本地化需求
北京市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要求车企供应链本地化率不低于 50%。北汽集团作为北京汽车工业的核心企业,拥有覆盖零部件、物流、电池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小米汽车选择与北汽合作,符合北京市对供应链本地化的政策要求,同时降低了初期供应链管理成本。
- 技术融合的战略价值
北汽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积累深厚,而小米在智能生态、用户运营和互联网营销方面具有优势。双方合作旨在实现 “硬件制造 + 软件生态” 的深度融合,例如小米的 HyperOS 系统与北汽的整车平台协同,提升车辆智能化水平。
二、核心合作领域:从供应链到技术研发的全面协同
- 动力电池深度绑定
2024 年 3 月,北汽蓝谷、宁德时代、小米汽车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 “时代北汽”,总投资 10 亿元建设电芯智能制造工厂。该工厂采用宁德时代最新的高节拍产线,年产能规划达 20GWh,主要为小米 SU7、北汽极狐等车型提供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这种合资模式不仅保障了小米汽车的电池供应,还通过技术共享加速了电池新产品的应用,例如小米 SU7 搭载的 800V 高压电池包即采用了宁德时代与小米联合研发的 CTB 一体化技术。
- 零部件供应链协同
北汽集团旗下企业深度参与小米汽车供应链:
- 北汽模塑(模塑科技参股 49%)为小米 SU7 提供保险杠等外饰件,重庆工厂同时为问界 M7/M9 供货,实现产能共享。
- 海纳川作为北汽核心零部件平台,为小米供应热管理系统、底盘结构件等,2024 年相关业务营收增长超 30%。
- 北汽产投通过投资基金布局小米汽车产业链,例如持股凯众股份(线控制动技术)、津荣天宇(高压连接件)等供应商。
- 物流与生产资源整合
小米汽车自建工厂(北京亦庄)与北汽集团生产基地相邻,双方共享物流仓储设施。例如,小米 SU7 的零部件通过北汽物流网络实现 “2 小时供应链圈”,大幅降低库存成本。此外,北汽蓝谷的麦格纳工厂为小米提供柔性化生产支持,在产能紧张时承接部分订单。
- 技术研发合作
双方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展开联合研发:
- 自动驾驶算法:小米 SU7 的 Xiaomi Pilot Max 系统与北汽极狐的 α-Pilot 系统共享数据平台,提升城市 NOA 功能的场景覆盖能力。
- 车路协同:北汽集团参与的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项目中,小米汽车作为首批接入车企,与北汽联合测试 V2X 技术。
三、市场影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微妙平衡
- 对小米汽车的战略价值
- 产能与成本控制:借助北汽的生产资源,小米 SU7 在 2024 年实现 “从发布到交付仅 60 天” 的行业纪录,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突破 20 万台。
- 供应链安全:通过合资模式锁定宁德时代的电池供应,避免了类似蔚来因供应链中断导致的交付延迟问题。
- 政策红利:北京市政府将小米汽车纳入 “新基建” 重点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而北汽的本地化属性强化了这种政策关联。
- 对北汽集团的转型意义
- 技术升级:小米的互联网思维推动北汽在智能座舱、用户运营等领域的创新,例如极狐阿尔法 S HI 版搭载的华为鸿蒙系统即借鉴了小米生态的互联逻辑。
- 品牌年轻化:与小米的合作提升了北汽在年轻消费者中的认知度,2024 年极狐品牌用户平均年龄下降 8 岁至 35 岁。
- 产能利用率提升:北汽蓝谷 2024 年产能利用率从 30% 提升至 65%,部分得益于为小米代工和零部件配套。
- 潜在竞争关系
尽管双方强调 “合作大于竞争”,但在市场层面已出现微妙博弈:
- 产品定位重叠:小米 SU7(21.59 万 - 29.99 万元)与北汽极狐阿尔法 S(22.38 万 - 42.99 万元)在中高端纯电轿车市场直接竞争,2024 年小米 SU7 月均销量超 1.2 万辆,而极狐阿尔法 S 月均不足 3000 辆。
- 资源争夺:双方在宁德时代电池产能分配、智能驾驶人才等方面存在隐性竞争,例如 2024 年宁德时代对小米的电池供应量占比达 25%,超过北汽的 20%。
四、未来展望:从战术协同到生态共建
- 短期(1-2 年)
- 深化供应链整合:双方可能在电驱系统、智能座舱等领域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例如联合研发 800V 碳化硅电驱模块。
- 拓展海外市场:借助北汽在东南亚、中东的渠道,小米汽车计划 2025 年进入泰国、沙特等市场,初期以 CKD 模式生产。
- 中长期(3-5 年)
- 技术标准共建:在 5G-V2X、车路协同等领域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例如参与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的相关工作。
- 生态融合:探索 “小米生态 + 北汽制造” 的新模式,例如将小米智能家居与北汽车型深度互联,打造 “移动智能空间”。
- 风险与挑战
- 利益分配矛盾:随着小米汽车产能自主化(自建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其对北汽的依赖度可能下降,双方需在代工费用、技术授权等方面重新谈判。
- 政策不确定性:若北京市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可能影响双方合作的基础,例如提高本地供应链比例要求或限制代工模式。
总结
小米汽车与北汽集团的合作是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跨界融合的典型案例,双方通过供应链协同、技术互补和政策借力实现了共赢。然而,随着小米汽车的独立化发展,合作关系可能从 “依赖型” 转向 “竞合型”。未来,能否在智能驾驶、海外市场等新领域找到共同利益点,将成为决定双方合作深度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