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表现与业务进展
- 销量与产能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 28 日正式上市,2024 年累计交付量达 13.6 万辆,2025 年销量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其第二款车型 YU7(SUV)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预计售价 30-40 万元,工厂二期产能 15 万台 / 年。销量增长和产能扩张为其上市提供了市场基础。
- 技术投入与研发
小米汽车在智驾、三电系统、智能底盘等领域累计研发投入超 130 亿元,专利授权超 1000 项,2025 年研发投入预计达 300 亿元。其自研整车电子电气架构(EEA)、V8s 电机、大压铸集群等技术布局符合科创板 “硬科技” 定位。
- 产业链布局
小米汽车通过投资和合作推动产业链 IPO,如嘉晨电子(高压安全系统)、博泰车联(智能座舱)等供应商已启动上市进程。这一策略可能为其自身上市积累经验并优化估值。
二、A 股上市的可能性与路径
- 科创板的包容性
根据 “科创板八条”,未盈利但具备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的科技企业可优先上市。小米汽车 2024 年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约 4.5 万元,若选择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预计市值≥40 亿元,主要业务获国家批准),其市场认可度和技术储备可能符合要求。
- 竞争对手的参考
蔚来、小鹏曾计划通过 CDR 登陆科创板,但因审核趋严未果。不过,2024 年政策对未盈利企业支持力度加大,若小米汽车能证明其 “硬科技” 属性(如自研芯片、智驾技术),可能突破传统审核限制。
- 潜在障碍
- 盈利要求:传统 A 股主板要求连续盈利,而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的估值和风险承受能力要求更高。
- 股权结构:小米集团(01810.HK)为红筹架构,若分拆小米汽车独立上市,需解决 VIE 架构和跨境监管问题。
- 市场环境:2025 年新能源汽车板块估值波动较大,投资者对高亏损企业的容忍度可能影响上市定价。
三、政策与行业环境
- 政策支持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聚焦扩内需、反内卷、促出海,税费减免和公共领域电动化试点为小米汽车提供市场空间。此外,“科创板八条” 明确支持优质未盈利企业,为其上市铺路。
- 行业竞争
新能源汽车行业 “内卷” 加剧,小米需在技术、成本、品牌上建立差异化优势。其 SU7 以高性价比(21.59 万元起)和生态整合(小米澎湃 OS)抢占市场,但面临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的竞争。
四、时间表与潜在风险
- 可能的时间点
若小米汽车计划 2025 年提交 IPO 申请,预计需在以下步骤后推进:
- 量产验证:确保 YU7 等新车型交付稳定,2025 年销量目标 35 万辆需达成。
- 财务合规:优化亏损结构,提升毛利率(2024 年为 18.5%,Q4 达 20.4%)。
- 政策窗口:把握科创板审核节奏,避开市场波动期。
- 风险提示
- 技术落地风险:自研技术(如端到端智驾)的实际效果和成本控制可能影响市场信心。
- 融资压力:若上市推迟,可能依赖小米集团输血,加剧资金链压力。
- 政策不确定性:红筹企业回归 A 股的监管细则、VIE 架构处理等仍需明确。
五、总结与展望
可能性评估:小米汽车 A 股上市的可能性较高,科创板是最可能的选择,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 2025 年销量目标达成,证明市场竞争力;
-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巩固 “硬科技” 标签;
- 政策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的细则进一步明确。
投资者关注点:
- 小米汽车官方关于上市的正式声明;
- 证监会对其 IPO 申请的反馈;
- 2025 年研发投入和亏损收窄情况。
建议:关注小米汽车 2025 年新车发布、产能扩张及政策动态,以判断其上市进程。若成功登陆 A 股,将为新能源汽车板块注入新动能,但需警惕高估值下的业绩兑现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