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资金投入的核心领域
- 研发投入:
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上的累计投入超过130 亿元。例如,其自研的 800V 高压电池包采用 CTB 一体化技术,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耗时两年,涉及上千名工程师。此外,小米 SU7 的风阻系数(Cd 0.195)、超级电机(2.78 秒零百加速)等技术突破,均依赖于高额研发投入。
- 工厂建设:
小米在北京亦庄的一期工厂总投资约77 亿元,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实际产能已通过产线优化提升至超 20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26 亿元,预计 2025 年三季度投产,届时总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此外,二期工厂扩建后面积翻倍,进一步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销售网络与人力成本:
小米已在全国 58 个城市布局销售网络,并组建了近万人的汽车业务团队。仅 2023 年,智能汽车业务的人力成本及股票薪酬费用就达8 亿元。
二、时间线与投资规划
- 2021 年:
小米官宣造车,首期投资 100 亿元,计划未来十年总投入 100 亿美元(约 700 亿元人民币)。 - 2023 年:
智能汽车业务费用增长至 67 亿元,其中第四季度达 24 亿元,全年研发投入约 72 亿元。 - 2024 年:
小米 SU7 上市后交付量超 13.5 万辆,总投入增至 300 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超 40%。 - 2025 年:
雷军宣布 2025 年研发投入预计达300 亿元(含集团整体研发),其中 AI 及汽车相关技术占四分之一。
三、与行业对比及争议澄清
- 行业对标:
- 小米 300 亿元的总投入低于恒大(1000 亿元)、贾跃亭(200 亿元),但高于蔚来(累计近 600 亿元)和理想(2024 年 111 亿元)。
- 研发投入占比方面,小米汽车的研发费用约占总投入的 43%,低于蔚来(20% 营收占比),但高于传统车企(5%-8%)。
- 争议澄清:
此前网络传言 “小米仅用 100 多亿造车”,雷军明确回应称,这一说法忽略了工厂建设、销售网络及人力成本。例如,二期工厂的 26 亿元固投、全国销售网络的铺设费用,均未被计入早期估算。
四、未来投资方向
- 技术迭代:
小米计划 2025 年将 AI 研发投入增至 70 亿 - 80 亿元,重点突破智能驾驶(如城市 NOA)和智能座舱(澎湃 OS 生态)。 - 产能扩张:
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年产能将超 30 万辆,远期目标为 60 万辆,以支撑 35 万辆的交付计划。 - 生态协同:
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加速落地,通过智能家居与汽车互联构建差异化体验。
五、数据验证与权威来源
- 雷军公开声明:2025 年 1 月跨年直播及 2 月新品发布会。
- 官方财报:小米 2024 年三季度营收 925.1 亿元,智能汽车业务收入 328 亿元,毛利率 20.4%。
- 政府与行业数据:北京经开区管委会、证券交易所公告及主流财经媒体(如新浪财经、雪球)。
综上,小米汽车的 300 亿元总投入已覆盖核心技术研发、生产设施建设及市场拓展,未来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与产能提升巩固市场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