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负面消息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7 09:54:29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负面消息
关于小米汽车近期的公开信息中,确实存在一些引发关注的讨论点,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客观梳理:

一、安全事故与争议事件


  1. 高速飙车事件
    2025 年 1 月,湖南一小米 SU7 车主在长芷高速以 230km/h 超速行驶(限速 120km/h),并拍摄视频上传网络,引发公众对车辆性能宣传与驾驶安全关联的质疑。涉事车主被吊销驾照并罚款 2000 元,该事件被部分媒体解读为 “对小米汽车加速性能宣传的负面案例”。
    类似事件还包括山东、广州等地车主因超速驾驶被处罚,有改装店透露小米 SU7 因原厂数据强劲,成为地下赛车圈新宠,甚至出现 “一键警匪模式” 等非法改装程序。
  2. 碰撞起火事故
    2025 年 3 月,安徽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高速撞击隔离带后起火,导致 3 人死亡。小米官方声明称起火原因为 “剧烈碰撞导致电池物理形变”,但未明确电池供应商(该车随机混装比亚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引发对供应链品控的质疑。格力电器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公开批评 “小米汽车烧死人”,虽被指逻辑漏洞(格力钛主要生产商用车),但加剧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焦虑。

二、产品质量与服务问题


  1. OTA 召回事件
    2025 年 4 月,小米宣布召回 3.1 万辆 SU7 标准版,通过远程升级(OTA)优化智能泊车辅助功能的可靠性。这是小米汽车首次大规模召回,虽未涉及硬件问题,但引发对软件成熟度的讨论。
  2. 消费者投诉集中点
    • 续航虚标:部分用户反映实测续航与宣传的 700 公里存在差距,尤其在低温环境下衰减明显。
    • 交付混乱:订单积压导致提车周期长达 6 个月以上,同配置车型出现 “早锁单晚提车” 现象,部分用户因补贴政策变动要求退订。
    • 充电桩降价:2024 年 6 月购买 7kW 充电桩的用户,在 2025 年 4 月发现同款产品降价 50%,且无保价政策,引发 “背刺老用户” 争议。
    • 销售误导:有消费者投诉销售未明确告知分期贷款条件,或诱导锁单导致定金无法退还。


三、供应链与产能挑战


  1. 电池供应风险
    小米 SU7 标准版随机混装比亚迪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电池,虽分散了供应链风险,但不同电池的化学特性和热管理需求差异可能导致性能波动。安徽事故中电池供应商未公开,凸显责任追溯难题。
  2. 产能不足
    2025 年一季度交付 75884 台,但年销 35 万台的目标仍需月均 3 万台以上。工厂二期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目前一期工厂月产能 2.2 万台,远低于月新增订单量(如 1 月新增 4.1 万台),导致交付周期延长至 27-30 周。

四、市场竞争与行业质疑


  1. 智能驾驶短板
    小米 SU7 搭载英伟达 Orin-X 芯片,标配版算力仅 84TOPS,低于极氪 007(254TOPS)和小鹏 P7i(300TOPS)。行业分析指出,其智能驾驶水平缺乏数据积累和算法迭代,与特斯拉 FSD 存在代差。
  2. 技术路线争议
    小米宣传的 “电芯倒置技术” 虽提升空间利用率,但被指压缩安全设计余量,且未解决电池热失控的本质风险。部分专家认为,该技术更适合追求极致性能的小众车型,对家用车的普适性存疑。

五、品牌形象与舆论压力


  1. 宣传策略争议
    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 “2.78 秒破百”“巅峰性能”,被部分媒体批评为 “过度渲染速度感,可能间接鼓励危险驾驶”。有律师指出,车企需在产品宣传中平衡性能展示与安全警示。
  2. 同行竞争加剧
    格力董明珠的 “炮轰” 事件,以及零跑、理想等竞品的销量反超(如 2025 年第 16 周小米销量 0.72 万辆,落后于理想的 0.88 万辆和零跑的 0.86 万辆),反映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的多重挑战。

总结与建议


上述信息综合反映了小米汽车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面临的产品质量、供应链管理、市场竞争等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1. 安全性能:优先选择经过第三方碰撞测试(如 C-NCAP)的车型,关注电池安全技术的实际验证。
  2. 交付与服务:明确提车周期和退订政策,保留销售承诺的书面证据。
  3. 长期价值:考虑品牌技术积累和售后服务网络,避免因短期营销而忽视产品可靠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车型的评测或官方动态,建议参考权威汽车媒体或小米汽车官方渠道。
小米汽车负面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