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销量数据与市场表现
- 全年交付量:2024 年小米 SU7 累计交付量达13.69 万辆,成为新势力车企中首个在首年交付量突破 13 万辆的品牌。这一成绩远超同期新势力车企,例如小鹏 2024 年交付量为 19 万辆(同比增长 34.2%),而小米作为首款车型上市仅 8 个月的新品牌,其增速显著。
- 订单与产能:截至 2024 年底,小米 SU7 累计总订单量超过24.8 万辆,显示市场需求旺盛。产能方面,小米在 11 月 18 日达成 10 万辆交付后,仅用 4 个月即突破 20 万辆产能瓶颈,第四季度交付量环比增长超 50%,产能爬坡效率居行业前列。
- 市场份额:在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总销量 1286.6 万辆)中,小米汽车市占率约1.06%。若仅对比新势力品牌,小米排名第四,仅次于理想(50.05 万辆)、极氪(22.21 万辆)和小鹏(19 万辆)。
二、财务表现与成本结构
- 收入与毛利率:小米汽车 2024 年实现销售收入321 亿元,占小米集团总收入的 8.8%。尽管处于亏损状态,其综合毛利率达18.5%,第四季度进一步提升至20.4%,显示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对比行业,特斯拉 2024 年毛利率约 18.2%,比亚迪约 17.5%,小米毛利率已接近头部车企水平。
- 亏损与投入:经调整后,小米汽车 2024 年净亏损62 亿元,平均每辆车亏损约4.53 万元。亏损主要源于自建工厂(北京、武汉两大基地)、自研三电系统(电机效率达 97.5%)及智能驾驶研发(投入 576 辆测试车,累计测试里程 540 万公里)等前期重资产投入。小米总裁卢伟冰表示,随着 2025 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亏损率有望收窄至 2 万元 / 辆以下。
三、产品竞争力与市场策略
- 车型定位与定价:小米 SU7 主打20-30 万元中高端市场,标准版(21.59 万元)、Pro 版(24.59 万元)、Max 版(29.99 万元)覆盖主流消费区间。其核心卖点包括:CLTC 续航 700 公里(标准版)、2 秒级零百加速(Max 版)、小米澎湃 OS 车机系统及全生态互联功能(与手机、家居设备无缝联动)。
- 渠道与服务:截至 2024 年底,小米汽车已在 29 个城市布局 59 家零售门店,服务网络覆盖 56 城。2025 年计划将销售网点扩展至 39 城,并推出 “小米汽车 App 直购 + 线下体验” 的新零售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成本。
- 用户画像:根据第三方调研,小米 SU7 用户中35 岁以下年轻群体占比 62%,一线城市用户占比 4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5% 和 35%)。这一群体对智能科技接受度高,与小米品牌调性高度契合。
四、行业对比与未来挑战
- 头部车企对比:2024 年比亚迪以 425 万辆销量蝉联冠军,特斯拉中国销量 91.6 万辆,而小米作为新品牌,其首年销量相当于比亚迪的 3.2%、特斯拉的 14.9%。不过,小米 SU7 在 20 万元以上纯电市场的市占率达2.3%,仅次于特斯拉 Model 3/Y 和比亚迪汉。
- 竞争压力:2025 年,小米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特斯拉 Model Y 换代、比亚迪海狮 07 EV 上市、华为智选车问界 M9 等车型均计划在 2025 年发力中高端市场。此外,零跑、极氪等新势力品牌通过降价策略(如零跑 C11 降至 14.98 万元)抢占市场份额,可能挤压小米的价格空间。
- 增长目标:小米已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至35 万辆,并计划推出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冲击高端市场。若目标达成,小米将进入新势力品牌前三,但需解决电池成本(目前占整车成本 40%)、芯片供应(依赖英伟达 Orin 芯片)等供应链问题。
五、政策与市场环境影响
- 政策红利:2024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单车最高 3 万元)、以旧换新补贴(2 万元)等政策直接拉动小米销量。据测算,约35% 的小米 SU7 用户享受了购置税减免,政策渗透率高于行业平均的 28%。
- 市场趋势: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 2024 年达40.9%,其中 20 万元以上市场增速最快(同比增长 57%)。小米 SU7 精准卡位这一细分市场,契合消费升级趋势。
总结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凭借高性价比产品、高效产能管理及生态整合优势,实现了首年 13.69 万辆的销量突破,成为新势力中增长最快的品牌。尽管面临亏损压力和激烈竞争,其毛利率提升、订单储备及高端化布局(如 SU7 Ultra)为 2025 年冲击 35 万辆目标奠定了基础。未来,小米需在技术迭代、供应链优化及品牌溢价上持续突破,以在新能源汽车红海市场中占据更稳固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