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硬件配置:行业顶尖的算力平台
小米 SU7 的车载电脑采用高通骁龙 8295 芯片(第四代座舱芯片),搭配 16GB 内存和 256GB 存储空间,支持 60Hz 刷新率中控屏。该芯片集成第六代 Kryo CPU(性能达 230K DMIPS)和 Adreno GPU(3.1TFlops 算力),AI 算力达 30TOPS,可流畅运行 3D 车模渲染、多任务分屏等复杂场景。此外,自动驾驶系统配备两颗 NVIDIA DRIVE Orin 芯片,总算力 508TOPS,支持 L2 + 级辅助驾驶,2025 款 SU7 Pro/Max 升级至 Xiaomi Pilot 3.0 后,硬件可支持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需法规开放后 OTA 解锁)。
二、软件生态:HyperOS 与小米生态的深度融合
- HyperOS 车机系统:基于小米澎湃 OS 开发,支持与手机、平板、智能家居无缝互联。例如,手机应用可直接在车机屏幕以窗口卡片形式运行,手机仅提供算力,显示和交互均在车机完成。
- AI 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升级为全链路大模型交互,支持连续对话、离线指令、多模态控制(如 “打开车窗 30% 并导航到最近充电站”),并可联动米家设备(如到家前自动开启空调、灯光)。
- 跨端协同:后排可连接小米平板作为拓展屏,同步导航信息或控制座椅、空调;兼容 CarPlay,苹果用户也能通过无线连接使用手机应用。
三、智能驾驶:全栈自研技术与场景化落地
- 感知与决策:SU7 搭载 1 颗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和 12 颗超声波雷达,配合小米道路大模型和端到端算法,实现全国通用的城市领航、自动泊车(支持极窄车位)等功能。
- 功能覆盖:2025 款 SU7 Pro/Max 支持高速领航、自动变道、红绿灯识别(部分城市试点),而 Max 版更配备 4D 毫米波雷达,提升复杂路况下的障碍物识别能力。
- 安全争议与改进:2025 年 3 月 SU7 在 NOA 模式下发生的撞车事故暴露了 AEB 系统对施工路障识别不足的问题。小米已承诺优化算法,强化非标准障碍物检测,并计划建立更严苛的测试体系。
四、用户反馈与市场表现
- 正面评价:用户普遍认可车机流畅度(进入行业第一梯队)、生态联动便捷性(如手机控车、智能家居联动),以及续航和加速性能(SU7 Max 零百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 800 公里)。
- 争议点:部分用户反映中控台材质一般、后排空间较小,售后服务存在响应慢、推诿现象(车质网服务类投诉占比 87.5%)。此外,辅助驾驶的 “零接管” 宣传被指模糊了 L2 + 与 L3 的边界,可能导致用户误判系统能力。
五、未来规划:技术迭代与生态扩展
- 新车型与硬件升级:2025 年底计划推出的 SUV 车型 YU7 将搭载一体化压铸车身、激光雷达和 4D 毫米波雷达,支持城市 NOA。
- 软件持续优化:HyperOS 计划通过月度更新强化安全功能(如实时恶意软件监测)、提升交互体验(如动态图标、手势优化),并深化与米家生态的联动(如车辆状态自动触发家居场景)。
- 补能与服务网络:2025 年目标建成 500 + 座超充站(峰值功率 600kW),覆盖一线城市和高速服务区;售后服务新增上门补胎、电池事故免赔等权益,但需解决服务网点覆盖不均问题(如贵州毕节等地)。
总结:小米汽车电脑的竞争力与挑战
小米凭借顶级硬件算力、澎湃 OS 生态整合和全栈自研智驾技术,在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领域已跻身第一梯队。其核心优势在于 **“人车家全生态”** 的无缝互联(如手机即车钥匙、家居联动),以及性价比(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低于同配置竞品)。然而,安全性争议、售后服务短板及品牌溢价不足仍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对于关注科技体验和生态协同的用户,小米汽车电脑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若对安全性和品牌沉淀要求较高,则需权衡其技术成熟度与市场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