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标的:小米集团(01810.HK)
1. 业务关联与财务表现
- 汽车业务占比提升: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的核心战略业务,2024 年实现收入 328 亿元,占总营收的 8.96%。首款车型 SU7 全年交付 13.69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若达成将贡献约 750-1250 亿元收入,占比或达 20% 以上。
- 盈利压力与增长潜力:尽管汽车业务 2024 年净亏损 62 亿元,但毛利率已达 18.5%,接近特斯拉水平。机构预测 2025 年末或实现盈亏平衡,2026 年净利润有望达 87 亿元。
- 技术投入与生态协同:小米 2024 年研发投入 241 亿元,其中汽车相关占比超 30%。通过 HyperOS 系统实现 “人车家全生态” 互联,提升用户粘性和复购率。
2. 股价与估值
- 市场表现:截至 2025 年 4 月 23 日,小米港股股价 47.45 港元,总市值 1.23 万亿港元,较 2024 年初上涨 196.89%。
- 估值争议:当前市盈率(TTM)约 48 倍,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2 倍),部分机构认为已反映乐观预期。但长期看,若汽车业务盈利拐点到来(2026 年),叠加 AIoT 生态协同,市值有望挑战 2 万亿港元。
二、产业链相关标的
1. 直接合作伙伴
- 宁德时代(300750.SZ):为小米 SU7 Max 及 Ultra 供应三元锂电池,单车型电池采购额超 10 亿元。
- 比亚迪(002594.SZ):提供磷酸铁锂电池,SU7 标准版采用其襄阳弗迪电池。
- 汇川技术(300124.SZ):SU7 Max 发动机供应商,电机技术市占率超 15%。
2. 间接受益企业
- 星源卓镁(301398.SZ):镁合金支架研发中,预计应用于小米 MS11 车型,轻量化材料需求增长。
- 光庭信息(301221.SZ):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已获小米订单。
- 祥鑫科技(002965.SZ):车身结构件及电池箱体供应商,深度绑定小米供应链。
三、投资逻辑与策略
1. 核心驱动因素
- 销量增长:小米 SU7 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辆,2025 年 3 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台。高端车型 SU7 Ultra 上市 10 分钟订单破 6900 台,显示市场对其技术溢价的认可。
- 技术突破:自研 V8s 电机(27200 转 / 分钟)、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等 100 项 “唯一 / 第一” 技术落地,提升产品竞争力。
- 生态协同:通过 HyperOS 实现手机 - 车机 - 家居无缝互联,72% 车主为小米手机用户,复购率提升至 73%。
2. 风险提示
- 行业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超 40%,比亚迪、特斯拉、吉利等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小米需在高端市场(SU7 Ultra)和性价比市场(增程 SUV)双线作战。
- 产能瓶颈:北京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二期 2025 年 7 月投产,短期内或制约销量释放。
- 估值压力:当前市盈率处于历史高位,若汽车交付量不及预期(如 2025 年低于 30 万辆),可能面临回调风险。
四、操作建议
1. 长期投资者
- 关注节点:2025 年三季度首款 SUV 车型 YU7 上市、四季度增程 SUV 亮相,以及 2026 年海外工厂(泰国、墨西哥)投产进度。
- 估值锚点:若 2025 年汽车交付量达 35 万辆,对应市值合理区间为 1.5-1.8 万亿港元(股价 75-90 港元)。
2. 短期交易者
- 技术面信号:股价突破 55 港元(对应 2025 年 PE 35 倍)可视为加仓机会,若跌破 45 港元(PE 30 倍)需警惕回调。
- 事件驱动:关注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如 V8s 电机量产)、季度财报(汽车毛利率变化)及政策利好(如新能源车补贴延续)。
五、总结
小米汽车业务的快速扩张已成为小米集团估值提升的核心引擎,但高估值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需动态评估其销量兑现能力与技术迭代速度。对于普通投资者,可通过港股通(需 50 万资产)或投资小米产业链标的(如宁德时代、汇川技术)间接参与。长期看,若小米能在智能驾驶、生态互联等领域建立壁垒,有望复制 “手机 + IoT” 的增长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