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北京超级工厂:全产业链自主制造的核心
1. 地理位置与规模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具体四至范围为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西一路、北至景盛南四街、南至亦通街。项目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于 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 6 月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工厂设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引入超过 700 个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可下线一台车,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
-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53.11 万平方米,2024 年 7 月动工,计划 2025 年三季度投产,达产后预计年产值不低于 160 亿元。两期合计年产能将达 30 万辆。
2. 产能与交付
- 2024 年,小米 SU7 在北京工厂投产,全年交付量突破 13.5 万辆。工厂通过双班制生产和产线优化,实际产能已超过设计值,2024 年 11-12 月单月产量达 2.4 万辆,产线利用率接近 200%。
- 2025 年,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计划冲击 35 万辆年交付目标,并为新车型如 SU7 Ultra、YU7 等提供产能支持。
二、武汉工厂:南北双基地战略的重要布局
1. 规划与进展
- 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与小鹏汽车、路特斯汽车工厂相邻,总规划用地约 2000 亩,相当于小鹏武汉工厂的三倍。
- 产能目标:预计支撑小米 2026 年百万辆产销量目标,初期规划年产能或达 30 万辆。
- 进展:2025 年 4 月,网传工厂已动工,基桩建设和土地围挡完成,但尚未有官方正式公告。小米官方招聘平台曾发布武汉工厂项目总监等岗位,显示项目进入筹备阶段。
2. 战略意义
- 供应链与成本优势:武汉是传统汽车工业重镇,拥有东风汽车等企业的闲置产能、成熟的供应链(如激光雷达生产线)以及高校人才资源。此外,武汉的物流成本比北京低 20%,工人工资成本也更低,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 市场覆盖:武汉作为 “九省通衢”,可辐射华中、华南及西部市场,与北京工厂形成互补,缩短交付半径。
三、合作代工:探索多元化产能补充
小米曾与多家车企洽谈合作代工,但目前仍以自建工厂为主:
- 北汽蓝谷:双方曾就生产合作进行深入洽谈,但截至 2025 年 4 月,北汽蓝谷仍表示未接到确切消息。不过,双方在电池供应链领域有合作,如共建电芯工厂。
- 江淮、奇瑞、华晨:2023 年小米曾与这些车企接触,但后续进展未公开。
四、供应链与技术布局
小米通过投资和合作强化供应链整合:
- 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电池)、汇川技术(电机)、德赛西威(智能座舱)等头部企业,覆盖电池、电驱、智能驾驶等关键环节。
- 自研技术:9100 吨一体化压铸工艺、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自研电机系统等,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五、未来规划
小米计划构建 “南北双基地” 格局,北京工厂聚焦华北市场,武汉工厂辐射华中及全国。若武汉工厂顺利落地,2026 年总产能有望突破 60 万辆,支撑其全球前五大汽车制造商的目标。
总结:小米电动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武汉工厂建设加速推进,合作代工仍处于探索阶段。这一布局既依托北京的政策与产业优势,又通过武汉的区位和成本优势拓展产能,同时整合供应链资源,为其快速扩张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