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业务归属与上市现状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的核心战略业务,自 2021 年启动以来,始终由小米集团全资投入。雷军在 2024 年 7 月明确表示,小米汽车选择 “全资自己干”,拒绝了独立融资和分拆上市的提议。这一决策的核心原因在于:
- 战略协同性:小米汽车与小米生态链、手机业务深度整合,例如 SU7 搭载的 HyperOS 系统与小米手机实现无缝互联,分拆上市可能削弱这种协同效应。
- 风险共担:造车需要长期投入,小米集团通过内部资源支持,避免了外部投资者对短期回报的压力,确保技术研发和产能爬坡的稳定性。
- 资本效率:小米集团本身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2024 年财报显示其现金储备超过 1000 亿元,足以支撑汽车业务的持续投入。
因此,小米汽车的股票并未单独上市,其业务表现直接反映在小米集团的股价中。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集团港股(01810.HK)的市值约为 7727 亿港元,汽车业务的销量增长(如 SU7 累计交付超 32 万辆)对股价形成了显著支撑。
二、未来上市可能性分析
尽管当前小米汽车未独立上市,但未来仍存在分拆的可能性,具体取决于以下因素:
1. 业务规模与盈利情况
- 若小米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如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且毛利率提升至 20% 以上,分拆上市可释放其独立估值。例如,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的估值普遍高于传统车企,分拆后可能为小米集团带来更高的资本回报。
- 但目前小米汽车仍处于投入期,2024 年汽车业务总收入 328 亿元,尚未实现盈利,分拆条件尚未成熟。
2. 政策与市场环境
- 国内市场: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大,若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可能选择在科创板上市,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
- 国际市场:纳斯达克对科技公司的包容性较强,蔚来、理想等中国车企已在此上市。但中美监管差异可能增加上市难度,尤其是数据安全和审计要求。
3. 战略布局需求
- 若小米汽车加速海外扩张(如泰国工厂投产),可能需要通过上市筹集本地化资金,同时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例如,比亚迪在港股和 A 股双重上市,为其全球化战略提供了支持。
三、与其他车企的对比
车企 | 上市地点 | 分拆逻辑 |
---|---|---|
蔚来 | 纽交所(NIO)、港交所(9866) | 独立运营,聚焦高端市场,需持续融资支持研发 |
理想 | 纽交所(LI)、港交所(2015) | 增程式技术差异化,分拆便于独立估值 |
小鹏 | 纽交所(XPEV)、港交所(9868) | 智能驾驶技术领先,分拆后吸引科技投资者 |
小米汽车 | 未独立上市,归属小米集团(01810.HK) | 依托集团资源,强调生态协同,暂不独立融资 |
从对比可见,小米汽车的模式更接近华为(通过子公司间接参与汽车业务),而非传统新势力车企。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资源整合效率高,但可能限制其独立融资能力。
四、投资者关注点
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小米汽车的上市动态需重点留意以下信号:
- 官方公告:小米集团若发布分拆计划,将通过港交所公告披露细节。
- 业务数据:销量、毛利率、研发投入等指标的持续改善可能预示分拆时机成熟。
- 政策动向:中国证监会对红筹企业分拆上市的政策调整,或影响小米汽车的上市路径选择。
总结
目前,小米汽车的股票通过小米集团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代码:01810.HK),其业务表现直接影响小米集团的股价。未来是否分拆上市,取决于业务规模、盈利水平及战略需求。投资者可通过关注小米集团的财报和官方公告,及时获取小米汽车的上市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