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技术亮点
- 三电系统与续航能力
- 电池技术:小米 SU7 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采用行业首创的电芯倒置技术,在极端情况下可将热失控能量向下释放,降低乘员舱风险。2025 年冬季续航测试显示,其在 - 20℃寒冷区续航达成率 47.5%(385km),低温区(5~15℃)达成率 91%(737km),表现优于多数竞品。
- 电驱系统:双电机四驱版最大功率 495kW,0-100km/h 加速 2.78 秒,碳化硅逆变器效率达 97.6%,高速电耗 17.0kWh / 百公里,在双电机车型中排名第一。
- 智能驾驶与安全设计
- 硬件配置:SU7 Max 配备 1 颗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支持城市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2025 款升级至 Xiaomi Pilot 3.0,决策延迟降至 0.8ms,鬼探头识别准确率达 98.7%。
- 安全测试:在 C-NCAP 碰撞测试中获五星评价,正面 40% 重叠碰撞得分 A(可接受),追尾 70% 重叠碰撞获 G(优秀),56km/h 钻入卡车碰撞中 A 柱未变形,双闪和低压电正常工作。
二、质量争议与用户痛点
- 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
- 事故案例:2025 年 3 月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SU7 在 NOA 状态下未识别施工改道路障,驾驶员接管后制动不足导致碰撞,造成 3 人死亡。小米官方称系统已发出预警,但驾驶员操作不当是主因。
- 功能缺陷:用户反馈 360 度影像误判距离、自动泊车骑上栏杆、导航定位失灵等问题,部分案例中售后以 “属个例” 推诿。
- 硬件与软件故障
- 车身部件:提车 10 天尾灯自动开裂、前挡风玻璃屏蔽 GPS 信号(需更换玻璃或加装信号放大器)、底盘护板脱落等问题频发。
- 电子系统:OTA 升级后音响失灵、驱动系统故障导致无法挂挡、充电接口异常等软件问题,部分车辆需返厂检测。
- 售后服务网络
- 网点覆盖不足:截至 2025 年 3 月,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却支撑 18 万辆交付量,导致上海车主维修需排队半个月,湖北车主换尾灯需往返 700 公里。
- 处理效率低下:售后采用 “甩锅三连” 策略(线上推线下、线下推总部、总部推车主),配件价格为市场价 3 倍,非官方维修将失去质保。
三、供应链与品控挑战
- 核心零部件问题
- 芯片失效率:英飞凌碳化硅功率芯片失效率达五千分之一(行业标准为百万分之一),可能影响行车安全。
- 制动系统缺陷:赛道测试中刹车片磨损过快、刹车卡钳活塞密封胶圈融化,暴露高性能车型与零部件匹配不足的问题。
- 生产管理压力
- 产能与质量平衡:2025 年计划交付 35 万辆,但安徽超级工厂产能爬坡依赖 “三班倒”,质检环节压缩,内部人士透露 “产线良率波动大”。
- 供应链议价权:关键零部件(如芯片、电池)依赖博世、宁德时代等供应商,成本控制压力导致安全设计妥协。
四、用户与行业评价
- 用户满意度分化
- 正面评价:车质网 “百名车主评新车” 显示,SU7 在舒适性、动力表现、性价比等方面得分 86 分,59.2% 车主认可 “驾驶与乘坐感受兼顾”。
- 负面反馈:黑猫投诉平台显示,用户对交付延迟、虚假宣传、售后推诿等问题投诉率高达 35%,满意度评分仅 1.7 分。
- 行业地位与争议
- 技术突破:2025 款 SU7 搭载 800V 高压平台、神经拟态芯片 “赤兔 N1”,实现 12 分钟补能 400 公里,城市 NOA 功能覆盖 30 个城市。
- 信任危机:部分媒体批评小米 “重营销轻质量”,将用户视为 “测试员”,品牌忠诚度面临考验。
五、总结与建议
小米汽车的质量表现呈现 “技术激进与安全保守失衡” 的特点:
- 优势领域:三电性能、冬季续航、智能驾驶硬件配置处于行业前列,部分安全设计(如电芯倒置)具有创新性。
- 短板环节:智能驾驶算法成熟度、供应链品控、售后服务网络成为主要痛点,用户对 “系统误导 + 售后甩锅” 模式不满。
选购建议:
- 适合人群:追求科技配置、性价比,且能接受新品牌初期问题的用户。
- 风险提示:谨慎依赖智能驾驶功能,优先选择官方售后网点覆盖城市,关注召回与 OTA 升级动态。
- 竞品对比:若注重稳定性,可对比特斯拉 Model 3(品牌成熟度)、比亚迪汉(供应链垂直整合);若偏好智能体验,可考虑蔚来 ET5(服务网络)或小鹏 P7(智能驾驶算法)。
小米汽车的质量提升需从三方面突破:强化智能驾驶场景适应性、优化供应链与生产管理、加速售后服务网络扩张。若能在 2025 年实现这些改进,其市场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