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 25 日,小米汽车的最新动态涵盖技术研发、市场表现、产品规划及全球布局等多个维度,以下为综合整理的关键信息:
一、技术研发:两项新专利提升续航与电池寿命
- 车辆控制方法专利
小米汽车于 2025 年 1 月申请的专利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车辆”(公开号 CN119795941A)于今日(4 月 25 日)公布。该专利通过控制车辆前驱和后驱系统的间歇性工作,提升驱动系统效率,从而增强续航能力。具体而言,根据扭矩请求值与电机扭矩阈值的关系,动态调整前后驱的工作状态,减少能耗浪费。这一技术若应用于量产车型,可能进一步优化小米 SU7 等车型的续航表现。
- 高压预充电路专利
同日公布的另一项专利 “高压预充电路和方法、高压电路、车辆、介质及程序产品”(公开号 CN119795957A),通过改进高压电池的预充电路设计,降低低压蓄电池的负荷,延长其使用寿命。该专利取消了传统高压电池中的预充继电器和电阻,转而利用储能装置实现预充电,减少能量损耗的同时提升系统可靠性。
二、市场表现:SU7 持续领跑中大型轿车销量
根据 CNMO 科技及阿叶等第三方数据,小米 SU7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的零售销量达75,869 辆,同比增长显著,稳居国内中大型轿车销量榜首,远超奥迪 A6L(45,148 辆)、奔驰 E 级(33,302 辆)等传统豪华车型。其中,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29,000 辆,连续六个月保持 2 万辆以上的稳定输出,累计锁单量超 43 万台,剩余未交付订单仍高达约 15 万台,交付周期最长需等待49 周(约 11 个月)。这一成绩不仅验证了小米汽车的市场竞争力,也反映出消费者对其智能化、高性能的认可。
三、产品规划:YU7 SUV 按计划推进,欧洲研发中心加速布局
- YU7 SUV 上市计划
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中文命名 “御 7”)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跑 SUV,预计 2025 年 6-7 月正式上市。该车基于摩德纳架构打造,车身尺寸为 4999×1996×1608mm,轴距 3000mm,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最高达 508kW,续航里程覆盖 675-770km(CLTC 工况)。内饰采用环绕式投影信息显示区域和碳纤维方向盘,并支持小米澎湃 OS 的深度互联。小米汽车公关部总经理王化今日辟谣称,YU7 上市时间未推迟,仍按原计划推进。
- 欧洲研发中心进展
小米汽车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的研发中心已启动运营,规模约 50 人,主要成员包括前宝马、法拉利等车企的赛道技术专家。该团队专注于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的性能调校,目标是在纽博格林赛道刷新成绩,并将赛道技术下放至量产车型。此外,小米计划在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地试水销售,利用其在欧洲智能手机市场的品牌认知度(曾达 18% 份额),逐步拓展全球市场。
四、用户反馈与政策支持
- 用户争议与正面案例
近期,小米 SU7 因一起高速事故引发舆情关注。3 月 29 日,一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的 SU7 在安徽发生碰撞爆燃,车内三人遇难。小米官方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并提交数据,但家属对处理方式提出质疑。不过,也有车主公开分享正面案例,如 “@森山” 在 2024 年 12 月经历翻滚坠崖事故后,因 SU7 的高强度车身和安全气囊保护而毫发无伤,其视频引发热议,部分消费者认为这反而证明了车辆的安全性。
- 政策利好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和车船税减免政策延续,小米 SU7、YU7 等车型若进入工信部目录,将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此外,小米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如城市 NOA、端到端智驾)符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导向,可能获得地方政府的额外支持。
五、财务与战略:接近盈亏平衡,研发投入加码
据新浪财经报道,小米汽车 2025 年第一季度预计亏损 1-2 亿元,但已接近盈亏平衡点。2024 年全年汽车业务收入 321 亿元,毛利率 18.5%,净亏损 62 亿元,主要因研发投入(年超 20 亿元)和工厂建设成本。小米集团整体财报显示,2025 年 Q1 研发支出同比增长 30%,超 120 亿元,重点投入智能汽车、AIoT 及芯片领域。雷军曾表示,汽车业务将长期坚持 “技术普惠” 策略,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目标在 2030 年前实现全球市场突破。
总结
小米汽车在技术研发、市场表现、产品规划等方面均有显著进展,SU7 的持续热销和 YU7 的即将上市巩固了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地位。欧洲研发中心的布局和智能化技术的迭代,显示出小米向全球高端市场进军的决心。尽管面临用户争议和财务压力,小米汽车凭借供应链整合能力和生态优势,仍被视为行业重要竞争者。未来,其能否在智能驾驶、海外市场等领域进一步突破,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