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品牌定位与用户画像
理想汽车以 “移动的家” 为核心理念,精准锁定家庭用户市场。其增程式技术路线(如 L 系列车型)有效解决续航焦虑,2024 年累计交付 50.05 万辆,用户复购推荐率达 38%,在 20 万元以上新能源市场市占率 15.3%,稳居中国品牌榜首。2025 年推出的 MEGA 智能焕新版(52.98 万元起)和 Home 家庭特别版(55.98 万元),通过旋转座椅、吸顶屏等设计强化家庭场景体验,进一步巩固高端壁垒。
小米汽车则以 “科技平权” 为旗帜,主打年轻用户与性价比市场。首款车型 SU7 定价 22 万元,性能对标保时捷 Taycan 但价格仅为后者的 1/6,2024 年交付超 13.6 万辆,2025 年目标冲击 35 万辆。2025 年上海车展推出的 SU7 Ultra(81.49 万元)以 1.98 秒零百加速和纽北赛道成绩吸引科技爱好者,同时通过 “手机 ×AIoT” 生态链实现 “人 - 车 - 家” 闭环,用户可通过 UWB 数字钥匙、米家设备联动等功能提升体验。
二、技术路线与核心突破
理想汽车正面临增程转纯电的关键转型。其早期依赖增程式技术(占销量 80% 以上),但 2025 年推出的纯电车型 i8 需直面特斯拉、比亚迪的竞争。技术亮点包括自研的 5C 超充网络(充电 12 分钟补能 500 公里)和高压平台,但纯电转型的研发投入和供应链管理压力显著。智能驾驶方面,理想 AD Max 系统已升级至端到端 + 视觉语言模型双系统,支持 “车位到车位” 一键智驾。
小米汽车则以全栈自研为核心竞争力。其 V8s 电机转速达 27,000rpm,功率密度超特斯拉同级别产品;Xiaomi Pilot 3.0 系统配备激光雷达 + 4D 毫米波雷达,支持城市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但自动驾驶进度仍落后于华为、小鹏。生态整合是小米的最大优势,澎湃 OS 车机系统可无缝连接手机、平板、家居设备,AI 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 可识别复杂指令(如 “打开车窗 30% 并导航到最近充电站”)。
三、市场表现与财务健康度
理想汽车2024 年营收 1445 亿元,净利润 80.5 亿元,是唯一实现全年盈利的新势力车企。但受 L6 低价车型销量占比提升影响,毛利率从 2023 年的 22.5% 下滑至 20.5%,单车均价从 32 万元降至 28.2 万元。2025 年第一季度交付量 9.29 万辆,同比增长 15.5%,累计交付量突破 122 万辆,L 系列即将迎来第 100 万辆交付里程碑。
小米汽车2024 年营收 321 亿元,毛利率 18.5%(高于特斯拉的 17.9%),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第四季度亏损收窄至 7 亿元,盈利曙光初现。SU7 在中保研测试中获全项优 + 评级,被专业媒体评为 “7 年来质量最好的耐久测试车型”,市场认可度持续攀升。2025 年推出的 SU7 Ultra 三天大定超 1.9 万台,锁单破 1 万台,高端化战略初步成功。
四、未来战略与行业预判
理想汽车计划 2025 年启动全球化,主攻欧美市场,同时布局 AI 研发,提出 “汽车是空间机器人” 的愿景。其纯电车型 i8 和 i6 被视为从 0 到 1 的尝试,内部预期销量仅 5 万辆,供应链目标则达 14 万辆,显示出对市场风险的谨慎评估。
小米汽车暂聚焦国内市场,2025 年建成 500 + 超充站(峰值功率 600kW),并推出 SUV 车型 YU7。其 “唯一、第一、最” 战略涵盖 100 项技术目标,包括 9100 吨超级大压铸设备和端到端智驾大模型,技术迭代速度行业领先。
竞争格局预判:短期内理想凭借家庭用户基本盘和增程式优势保持领先,小米通过性价比和生态扩张快速崛起;中长期胜负取决于纯电转型与 AI 技术商业化进度。若理想全球化顺利且 AI 落地,或形成 “高端 + 国际化” 壁垒;若小米生态闭环完善并突破自动驾驶瓶颈,可能实现全面反超。最终更可能形成 “双巨头” 并存格局,而非一方绝对胜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