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订单增长的核心节点
- SU7 Ultra 发布的爆发期
2025 年 2 月底至 3 月初,小米 SU7 Ultra 的发布推动订单量达到峰值。例如,3 月 3 日至 3 月 9 日(第 10 周)和 3 月 10 日至 3 月 16 日(第 11 周),每周新增订单量均达 1.9 万份,其中 SU7 Ultra 版本占比超 25%。这一阶段的订单增长主要得益于高端车型的市场热度,以及小米品牌在科技爱好者中的号召力。
- 产能瓶颈下的订单波动
随着 SU7 Ultra 热度消退,订单量从 3 月 17 日开始逐步回落。3 月 17 日至 3 月 23 日(第 12 周)新增 1.7 万份,3 月 24 日至 3 月 30 日(第 13 周)降至 1.6 万份,4 月 7 日至 4 月 13 日(第 14 周)进一步下滑至 1.3 万份,4 月 14 日至 4 月 20 日(第 15 周)稳定在 8000 份左右。尽管订单量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小米 SU7 Ultra 发布前的常规水平(约 8000 份 / 周),显示市场需求依然强劲。
二、订单结构与市场反馈
- 车型偏好
小米 SU7 系列中,顶配版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占比达 43%,成为拉动订单增长的主力。该车型凭借 1548 马力三电机、1.98 秒零百加速等性能参数,以及纽北赛道 6 分 46 秒 874 的成绩,吸引了高端市场的关注。
- 用户生态
67% 的锁单用户为十年以上 “米粉”,91% 深度绑定米家生态链,形成 “手机 - 汽车 - 家居” 全场景依赖。这种生态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还通过小米线下门店(全国超 1.2 万家)的触达能力,覆盖了低线城市的潜在消费者。
三、产能与交付压力
- 交付周期
目前小米 SU7 全系交付周期已拉长至 30-48 周,部分车型需等待超 11 个月。截至 2025 年 4 月,累计未交付订单量约 15 万份,其中 2025 年累计交付量为 7.97 万辆,剩余 39 周内需完成 27.03 万辆交付,平均每周需交付约 6900 台。
- 产能扩张
小米正通过现有产线挖潜和供应链协同提升产能,北京工厂通过双班制将周产能提升至 7500 台,武汉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后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此外,雷军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显示对产能爬坡的信心。
四、行业对比与市场地位
- 新势力排名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以 7.56 万辆的交付量位列新势力第二,仅次于小鹏(9.4 万辆),领先于理想(9.28 万辆)和零跑(8.77 万辆)。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连续六个月保持 2 万辆以上的稳定输出。
- 市场热度
小米 SU7 在中大型车销量排行榜中连续多月位居榜首,2025 年累计销量达 7.5869 万辆。其二手保值率超百万豪车,稀缺性营销策略(如限时免费内饰选装)持续激发抢购热潮。
五、数据说明与风险提示
- 数据来源
以上数据主要基于第三方机构统计(如 CNMO、雪球)及媒体报道,小米官方尚未公布 2025 年 4 月的最新订单数据。不同机构的统计口径可能存在差异,例如 “锁单量” 与 “交付量” 的区分,以及是否包含历史订单。
- 潜在风险
- 产能瓶颈:若产能提升不及预期,可能导致订单流失或交付周期进一步延长。
- 市场竞争:问界、小鹏等新势力通过新车型(如问界 M9)抢占市场份额,可能对小米汽车形成压力。
- 舆论影响:近期小米汽车面临的负面舆论可能影响消费者信心。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 SU7 系列的产品力和生态优势,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实现了订单量的快速增长,但产能瓶颈和市场竞争仍是主要挑战。截至 4 月 20 日,累计锁单量突破 17 万份,全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虽具挑战性,但通过产能扩张和供应链优化,仍有较大实现可能性。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公告及第三方机构的月度数据更新,以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