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竞争态势:技术、产品与市场的全方位较量
1. 产品直接对标与市场重叠
- 极氪 007 vs 小米 SU7:极氪 007(20.99-29.99 万元)与小米 SU7(21.59-29.99 万元)在价格、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技术(800V 平台、SiC 电机)上高度重合。极氪 007 通过运动套件、米其林 PS 4S 轮胎等配置强化性能标签,而小米 SU7 则以 0.195Cd 风阻、电吸门等科技配置吸引用户。
- 吉利多品牌围剿:吉利旗下极氪 007、银河 E8、领克 07 EM-P 等车型形成对小米 SU7 的 “包围圈”。例如,银河 E8 主打 “8 比 7 大”,在车身尺寸、续航(800km)、智能座舱(45 英寸 8K 屏)等方面直接对标。
- 销量与市场份额:2025 年一季度,小米 SU7 以 7.59 万辆位列新能源销量第五,而吉利星愿以 8.92 万辆成为黑马,显示吉利在规模化市场的优势。
2. 技术路线与研发投入
- 吉利的传统制造优势:吉利依托 SEA 浩瀚架构(极越 07)、雷神混动系统等核心技术,在三电、底盘调校、供应链管理上积累深厚。其 2024 年研发投入超 1100 亿元,聚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
- 小米的科技生态整合:小米 SU7 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101kWh,CLTC 800km)、自研 800V 高压平台,并通过澎湃 OS 实现 “人车家全生态” 联动。2024 年研发投入 241 亿元,重点布局智能驾驶与软件定义汽车。
3. 人才争夺与舆论交锋
- 挖角事件:小米曾挖走吉利研究院院长胡铮楠及其团队,后者主导了吉利 CMA 架构、SEA 架构的开发,对小米 SU7 的底盘调校和性能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 高管互怼:吉利副总裁杨学良公开批评小米 “致敬过度”“广告太多”,极氪副总裁则炮轰小米 “情怀绑架”,双方舆论战升级。
二、合作探索:技术互补与生态协同
1. 供应链与技术合作
- 车机互联:小米 Carwith 通过 Carlife 通道实现与吉利车机的适配,提升应用生态和无感连接体验,弥补自身车机系统短板。
- 区域产业协同:小米杭州交付中心落户钱塘区,与吉利等整车企业共享供应链资源,形成 “智能汽车产业集群”。
2. 出海战略的潜在交集
- 欧洲市场布局:小米计划 2030 年前进入欧洲,而吉利旗下极星、smart 已在欧洲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极星 2024 年欧洲销量占比 90%)。双方可能在渠道、本地化生产等方面展开合作。
三、市场格局与未来展望
1. 短期竞争焦点
- 价格战与产品迭代:小米 SU7 通过 “赠送 Nappa 真皮座椅 + 智驾终身免费” 等权益刺激销量,而吉利极氪 007 推出旅行版、银河 E8 降价至 21 万元以下,加剧 20-30 万元市场内卷。
- 智能化竞争:小米 SU7 Max 搭载激光雷达、双 Orin 芯片,支持城市 NOA;极越 07 则依托百度 Apollo L4 级自动驾驶,在高阶智驾领域形成差异化。
2. 长期趋势
- 传统车企转型加速:吉利通过 “智能吉利 2025” 战略,计划 5 年内推出 25 款智能新能源车,并布局换电、甲醇汽车等新赛道。
- 科技企业生态突围:小米以手机用户为基础,通过 “米家” 生态绑定汽车,未来可能在智能家居、机器人等领域延伸场景化服务。
四、用户与行业视角
1. 用户反馈
- 小米 SU7:车质网数据显示,26.2% 的车主反馈存在驾驶辅助系统故障、部件开裂等问题,但整体满意度达 77.7%,用户认可其科技配置和性价比。
- 吉利车型:极氪 001 凭借猎装设计、操控性能成为 “网红车”,但极越 07 因品牌认知度不足,销量未达预期。
2. 行业影响
- 鲶鱼效应:小米的入局倒逼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而吉利的多品牌策略(极氪、银河、领克)则为科技新势力提供了 “集团化作战” 的参考。
- 技术融合:双方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的竞争,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 “技术普惠” 方向发展。
总结
小米汽车与吉利汽车的关系是 “竞合” 的典型案例:在产品端,两者是直接竞争对手;在技术与生态层面,又存在互补合作的可能。短期内,小米的科技生态和流量优势将挑战吉利的传统制造壁垒;长期来看,吉利的供应链韧性与全球化布局可能更具持续性。这场博弈不仅关乎两家企业的成败,也将深刻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