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北京亦庄超级工厂:全产业链核心
1. 工厂概况与产能
- 地理位置: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西一路,北至景盛南四街,南至亦通街。
- 建设规模: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年产能规划 15 万辆。截至 2024 年底,实际产能已提升至月产 1.2 万辆,平均每 76 秒下线一台小米 SU7。
- 二期工厂:2024 年 7 月竞得相邻地块,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7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两期工厂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主要用于生产小米 SU7 系列及首款 SUV 车型 YU7。
- 技术亮点:工厂配备 9100 吨超大型压铸岛、700 余台机器人,实现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并自建电池车间和测试跑道,支持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和高阶智驾系统研发。
2. 产业链协同
北京亦庄已形成以小米汽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吸引了新光凯乐、中公高远等配套企业,覆盖零部件制造、智能网联等领域。此外,工厂屋顶铺设光伏板,年发电量达 1640 万度,实现绿色生产。
二、武汉工厂:规划中的第二生产基地
1. 选址与定位
- 潜在地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汽车、路特斯工厂相邻,预计 2026 年投产。
- 产能目标:初期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远期或扩展至 50 万辆,主要用于生产中低端车型及增程式 SUV(内部代号 “昆仑”),以覆盖 15 万 - 25 万元价格区间。
- 政策支持:武汉经开区曾为小米预留工业用地,并推动与东风汽车的合作,可能涉及代工或改造现有工厂。
2. 进展与挑战
目前武汉工厂尚未有官方开工公告,部分信息源于行业传闻。若落地,将依赖北京工厂的技术输出和供应链协同,同时需解决资质审批、产能爬坡等问题。
三、其他合作与布局
1. 代工洽谈
- 历史合作:2021-2023 年,小米曾与江淮、奇瑞、北汽蓝谷等车企洽谈代工,但均未达成最终协议。例如,与北汽蓝谷的合作因成本和技术分歧终止。
- 最新动态:2024 年 9 月传闻小米与江淮重启谈判,拟在合肥代工生产 20 万元以下车型,但未获官方确认。
2. 零部件生产
- 电池: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Pro 版和 Max 版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小米 YU7 的储能总成由宁德时代洛阳基地生产。
- 车载屏:武汉华星光电为小米 SU7 Ultra 提供定制化车载生态屏,武汉研发总部与华星光电合作紧密。
四、未来规划
小米计划通过 “北京 + 武汉” 双基地布局,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2026 年冲击百万产能。同时,北京工厂将聚焦高端车型(如 SU7 Ultra)和技术研发,武汉工厂侧重走量车型,形成差异化分工。
总结
当前核心生产地: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一期已投产,二期 2025 年中启用)。
潜在扩展方向:武汉工厂(规划中)、代工合作(未确定)。
技术与产能支撑:自建工厂保障品控,双基地布局提升规模效应,供应链协同覆盖关键零部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