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性能与技术:重新定义电动超跑标杆
1. 动力系统:三电机四驱 + 赛道级调校
- 硬件配置:搭载小米自研的V8s 双电机 + V6s 单电机三电机四驱系统,综合最大功率 1138kW(1548 马力),峰值扭矩 1770N・m,零百加速仅需1.98 秒,极速可达350km/h,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2.8 秒 / 260km/h)和特斯拉 Model S Plaid(2.1 秒 / 322km/h)。
- 赛道表现:
- 纽北圈速:2024 年 10 月,原型车以6 分 46 秒 874的成绩刷新纽北量产四门车纪录,比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快 20.676 秒。
- 国内赛道:2025 年 2 月,量产车在上海国际赛车场跑出2 分 09 秒 944的最快圈速,打破保时捷保持的纪录。
- 连续性能:搭载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支持5.2C 超充(11 分钟补能 80%),赛道模式下可维持800kW 持续放电,解决电动车低电量性能衰减问题。
2. 底盘与操控:赛道基因与日常舒适的平衡
- 悬挂系统: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独立悬挂,标配双腔空气悬架和CDC 电磁减震,支持高度和阻尼实时调节,兼顾赛道操控与日常舒适性。
- 制动系统:
- 碳陶瓷刹车盘:前 430mm / 后 410mm 碳陶瓷通风盘,搭配 Akebono 前六后四活塞卡钳,100-0km/h 制动距离仅30.8 米,连续 10 次 180km/h 急刹无衰减。
- 能量回收:支持3 挡可调,配合博世 iBooster 系统,提升续航效率。
3. 空气动力学与轻量化
- 赛道化设计:量产版保留原型车固定式大尾翼、扩散器、U 型风刀等空气动力学套件,整车下压力达2145kg(赛道模式),相当于一辆紧凑型轿车的重量。
- 碳纤维车身:车身覆盖件(前唇、侧裙、尾翼等)采用100% 碳纤维,减重超 599kg,整备质量仅 1900kg(原型车),量产版因法规调整增至 2360kg。
二、智能与配置:生态互联与驾驶辅助的双重突破
1. 智能驾驶: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
- 硬件架构:
- 感知层:1 颗 128 线激光雷达(禾赛 AT128)、11 颗高清摄像头(含 800 万像素前视双目)、3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算力平台为双英伟达 Orin-X(508TOPS)。
- 算法层:采用BEV+Transformer+Occupancy技术,支持城市领航辅助(NOA)、自动泊车、记忆泊车等功能,可实现车位到车位的端到端自动驾驶。
- 实际表现:
- 城市 NOA:支持无保护左转、行人避让、环岛通行等复杂场景,已在北京、上海等 10 城开放。
- 赛道辅助:内置赛道大师 APP,可记录圈速、生成赛道视频,并提供驾驶风格分析。
2. 智能座舱:小米生态的终极入口
- 交互体验:
- 五屏联动:16.1 英寸 3K 中控屏 + 56 英寸 HUD + 翻转式仪表屏 + 后排双 Pad,支持多指飞屏、语音分区域唤醒(主驾 / 副驾 / 后排)。
- 澎湃 OS:深度整合小米生态,可语音控制家中智能设备,支持跨端拖拽(如手机导航一键同步至车机)。
- 娱乐配置:
- 25 扬声器音响系统:7.1.4 声道杜比全景声,配备座椅震动反馈,支持 K 歌功能。
- AR-HUD:投射面积达 56 英寸,可显示导航、车速、智驾信息等,支持触控调节。
3. 续航与充电:800V 高压平台 + 超充网络
- 电池技术:搭载宁德时代麒麟 II 电池,容量 93.7kWh,CLTC 续航630km,支持480kW 超充(10%-80% 充电仅需 18 分钟)。
- 补能网络:小米自建800V 超充站,兼容第三方液冷超充桩,支持V2L 外放电(6.6kW)。
三、市场定位与竞争对手:50 万级性能车的颠覆者
1. 价格与版本
- 标准版:52.99 万元(含竞速套装选装包)。
- 纽北限量版:81.49 万元(限量 1000 台,含赛道拉花、专属编号、纽北调校)。
- 权益政策:2025 年 3 月 31 日前下定,可享终身免费智驾服务、碳纤维部件免费升级等价值 9 万元权益。
2. 核心竞品
- 特斯拉 Model S Plaid:81.49 万元,三电机 672km 续航,零百加速 2.1 秒,但内饰和智能体验落后。
- 极氪 001 FR:76.90 万元,四电机 620km 续航,零百加速 2.02 秒,但品牌溢价较低。
- 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200 万元级,零百加速 2.8 秒,品牌力强但性能参数落后。
3. 市场表现
- 订单数据:2025 年 2 月 27 日上市后,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3 月 2 日锁单破 1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 1 万台销售目标。
- 用户画像:50% 来自 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用户,女性占比约 20%,年轻科技爱好者为主。
四、用户反馈与争议:长板够长,短板待补
1. 核心优势
- 性能越级:1.98 秒加速、350km/h 极速,远超同价位燃油超跑(如奥迪 RS7)。
- 生态整合:小米用户可实现手机、车机、家居无缝联动,语音控制全屋设备。
- 性价比:52.99 万元的定价仅为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的 1/4,性能却更优。
2. 争议点
- 交付周期:标准版交付需等待 35-38 周,Ultra 版因产能优先缩短至 9-12 周,但仍有用户抱怨 “等车堪比春运抢票”。
- 软件成熟度:自动泊车对复杂车位识别偶发卡顿,智驾系统在暴雨天气下的可靠性待验证。
- 品牌认知:部分传统豪华车主质疑 “手机厂造车” 的长期可靠性,需时间沉淀口碑。
五、未来布局:从赛道到全球的野心
1. 技术迭代
- 电池升级:2025 年将推出固态电池版本,续航突破 800km,充电时间缩短至 10 分钟。
- 智驾升级:2025 年 Q3 推送端到端城市 NOA,支持无图模式下的全场景自动驾驶。
2. 市场拓展
- 海外计划:2027 年进军欧洲、东南亚市场,欧洲售价或达国内 2 倍(约 100 万元),对标保时捷 Taycan。
- 产能提升:北京工厂扩建后年产能将达 50 万辆,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Ultra 版占比约 20%。
3. 生态延伸
- 保险服务:联合平安产险推出智驾保障服务,最高赔付 300 万元,覆盖智驾系统故障导致的事故。
- 能源网络:2025 年建成 500 座小米超充站,实现 “5 分钟补能 200km”。
总结:小米汽车的破局之道
小米 SU7 Ultra 不仅是一辆高性能电动轿车,更是小米生态战略的核心支点。它以 **“性能 + 智能 + 生态”的组合拳,打破了传统豪华品牌的定价逻辑,同时通过“硬件不赚钱,软件服务盈利”** 的互联网模式,重新定义了汽车行业的价值链条。尽管面临产能、品牌认知等挑战,但其上市即热销的表现,已证明小米汽车具备在高端市场与传统豪强正面竞争的实力。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全球化布局的推进,小米有望成为电动化时代的 “鲶鱼”,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更普惠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