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产品力:技术与设计的双重突破
1. 性能与续航
- 动力系统:标准版搭载后驱单电机,最大功率 299 马力,零百加速 5.2 秒;Max 版采用前后双电机四驱,综合功率 673 马力,零百加速 2.78 秒,性能对标保时捷 Taycan。
- 续航能力:CLTC 工况下,标准版续航 700 公里,Pro 版 830 公里,Max 版 800 公里。2025 款 Ultra 车型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续航突破 900 公里,支持 800V 超快充,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 赛道表现:2024 年底,SU7 赛道版在纽北赛道创下 6 分 46 秒 874 的圈速记录,成为全球最速四门量产车。
2. 智能配置
- Xiaomi Pilot 3.0:搭载 1 颗激光雷达 + 11 颗摄像头 + 5 颗毫米波雷达,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城市道路红绿灯识别(部分城市试点),硬件算力达 508TOPS。
- 智能座舱:基于 HyperOS 系统,配备 16.1 英寸中控屏 + 12.3 英寸副驾屏,支持语音交互、手机车机无缝流转,算力采用骁龙 8295 芯片。
- 用户交互:AI 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 可识别复杂指令(如 “打开车窗 30% 并导航到最近充电站”),响应速度提升 40%。
3. 设计美学
- 外观:车身尺寸 4997×1963×1455mm,轴距 3000mm,风阻系数 0.195Cd。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无边框水滴后视镜、可升降主动尾翼,提供 10 种外观配色。
- 内饰:Nappa 真皮座椅 + 25 扬声器音响系统,标配全景天窗,可选装碳纤维饰板。2025 款 Ultra 车型新增纽北限量版专属拉花。
二、市场表现:销量与口碑的双轮驱动
1. 销量数据
- 交付速度:2024 年 3 月上市 27 分钟大定突破 5 万台,首年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 2 月 SU7 Ultra 上市两小时斩获 1.5 万大定,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台。
- 市场地位:2025 年 2 月中大型车销量榜单登顶,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辆,累计销量突破 32 万辆。
2. 价格策略
- 基础款:2024 款标准版 21.59 万元,Pro 版 24.59 万元,Max 版 29.99 万元。
- 高端款:2025 款 Ultra 官方指导价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提供价值 9 万元的碳纤维套件 + 终身智驾权益。
3. 用户评价
- 优点:智能驾驶系统(自动泊车、高速领航)获好评,续航达成率城区 85%、高速 70%,充电兼容性覆盖 99% 第三方充电桩。
- 不足:售后服务网点不足(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部分车主反映补漆需跨城维修;座椅颈部支撑不足,红色内饰氛围灯效果差。
三、竞争格局:新势力与传统豪强的角力
1. 直接竞品
- 特斯拉 Model 3:2025 款起售价 23.55 万元,主打品牌认知度和超充网络,但智能座舱交互体验落后于 SU7。
- 比亚迪汉 EV:2025 款起售价 16.28 万元,搭载刀片电池和 800V 平台,但智能化配置较弱。
- 智界 S7:华为 ADS 2.0 系统支持城市 NOA,鸿蒙座舱生态完善,起售价 24.98 万元,与 SU7 Pro 形成直接竞争。
2. 差异化优势
- 生态协同:小米 SU7 可与米家设备深度联动(如车内控制智能家居),HyperOS 系统实现手机、车机、家居无缝流转。
- 性价比:同价位下,SU7 Max 的双电机四驱 + 激光雷达配置优于极氪 007、小鹏 P7i 等竞品。
四、未来布局:技术迭代与全球化战略
1. 产品规划
- 2025 年:推出首款 SUV 车型 YU7,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续航超 700 公里,支持城市 NOA。
- 2027 年:启动海外市场,计划进入欧洲、东南亚等地区,首款出口车型为 SU7 衍生版本。
2. 技术储备
- 四电机驱动:开发轮边电机技术,支持原地掉头、圆规转向,综合功率达 1511kW(2054Ps)。
- 全主动悬架:搭载智能全主动车身控制系统,响应速度是空气弹簧的 100 倍,可实现车辆 “原地起跳”。
3. 充电网络
- 超充布局:2025 年计划建成 500 座超充站,覆盖一线城市及高速服务区,充电功率提升至 500kW。
五、选购建议
- 预算 20 万级:标准版(21.59 万元)适合日常通勤,续航 700 公里满足城际出行。
- 科技爱好者:Max 版(29.99 万元)配备激光雷达 + 双 Orin 芯片,支持高阶智驾。
- 性能玩家:Ultra 版(52.99 万元)纽北赛道基因 + 三电机驱动,零百加速 1.98 秒。
小米 SU7 凭借 “科技平权” 理念,在 20-30 万元价位段建立了差异化竞争力。尽管售后服务网络仍需完善,但其在智能化、性能和生态协同上的突破,已使其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