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外观设计:运动与科技的结合
- 轿跑 SUV 姿态
- 溜背式车身:车顶线条从 B 柱开始流畅下滑至车尾,搭配后轮拱向外隆起的肌肉感设计,营造出类似法拉利 Purosangue 的动感姿态。
- 低风阻优化:前唇外凸、隐藏式门把手、低风阻轮圈等设计,预计风阻系数低于 0.25Cd,兼顾续航与性能。
- 尺寸参数:长宽高为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接近中大型 SUV 标准,后排空间表现优于同级竞品(如特斯拉 Model Y)。
- 家族化设计语言
- 前脸:延续小米 SU7 的 “灵动曲面” 设计,贯穿式灯带与分体式头灯组形成 “X” 型视觉焦点,前盖中央隆起的筋线强化力量感。
- 车尾:标志性的 “土星环” 贯穿式尾灯被加宽加高,后风挡上方的扰流板与扩散器设计进一步提升运动氛围。
- 细节:激光雷达集成于车顶(部分版本),充电口位于左后侧,前翼子板处设有导流槽出风口。
- 个性化配置
- 轮圈与卡钳:提供 19-21 英寸多种轮毂样式(如五辐花瓣形、六辐低风阻),搭配 Brembo 黄色卡钳,轮胎规格包括 245/55 R19、245/50 R20 等。
- 车身颜色:参考 SU7 的配色方案,预计提供海湾蓝、橄榄绿、珍珠白等 10 余种颜色,部分特殊涂装需加价。
二、内饰设计:科技座舱与豪华质感
- 极简科技风
- PHUD 投影式仪表:取消传统仪表盘,采用前风挡投影技术(PHUD),将车速、导航等信息投射在驾驶员视线范围内,搭配前端带鱼屏中控,提升驾驶专注度。
- 悬浮式中控屏:15.6 英寸可旋转 OLED 中控屏集成 MIUI Car 系统,支持触控与语音交互,下方设有双无线充电面板和掏空式储物空间。
- 方向盘:采用 Alcantara 与碳纤维混搭材质,配备回正标识和 “一键狂暴” 红色按钮,可瞬间释放全动力输出。
- 材质与配色
- 双拼内饰:提供紫色中控台 + 白色座椅、黑色 Alcantara + 碳纤维饰板等双拼方案,或纯色(米灰、曜石黑等)选择,部分颜色需加价。
- 细节工艺:大面积软质材料包裹,车门内饰板采用菱形缝线,座椅头枕嵌入 “Xiaomi” 标识,提升豪华感。
- 空间布局
- 五座设计:轴距 3000mm 保障后排腿部空间,溜背造型对头部空间略有影响,但通过优化座椅高度和倾斜角度弥补。
- 储物能力:后备厢容积未公布,但预计支持电动尾门和后排座椅放倒,满足家庭出行需求。
三、性能与科技配置
- 动力与续航
- 双电机四驱版:前后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 220kW 和 288kW,综合功率 508kW(691 马力),零百加速 3.9 秒,最高车速 253km/h,搭载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 760km。
- 单电机后驱版:最大功率 235kW,最高车速 240km/h,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820km,主打长续航与性价比。
- 智能驾驶
- 硬件配置:配备 1 颗激光雷达、5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和 14 颗摄像头,算力达 508TOPS,支持城市 / 高速 NOA、代客泊车等功能。
- 软件系统:搭载 “Xiaomi Pilot Pro” 系统,基于 VLM 视觉大语言模型,可识别锥桶、施工路段等复杂场景,并通过 OTA 持续升级。
- 生态互联
- 小米 HyperOS:深度整合米家生态,支持语音控制家居设备、手机应用无缝流转至车机,以及 “御联快传” 功能(1 秒传输 50GB 文件)。
- 跨设备协同:通过小米账号登录,可同步手机日程、导航目的地,联动小米手环实现无感解锁等。
四、竞品对比与市场定位
- 核心竞品:特斯拉 Model Y(26.35 万起)、智界 R7(25 万起)、小鹏 G9(26.39 万起)。
- 竞争优势:
- 价格:预计起售价 23-25 万元,低于 Model Y 和智界 R7,性价比突出。
- 续航:单电机版 CLTC 续航 820km,优于同价位竞品。
- 智能驾驶:全系标配激光雷达,硬件配置领先同级别车型。
- 目标用户:追求科技感与性价比的中高端家庭用户,以及对智能驾驶和生态互联有较高需求的年轻群体。
五、总结
小米 YU7 的造型设计延续了 SU7 的运动基因,同时通过轿跑 SUV 的定位拓展了使用场景。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高续航、强性能、深度生态整合,以及小米一贯的性价比策略。若定价能控制在 25 万元以内,有望在 20-30 万元纯电 SUV 市场中成为爆款。目前官方尚未公布最终售价,但已开启预热,预计 6 月正式发布,7 月启动交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