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米集团官方披露及权威媒体报道,截至 2025 年 1 月,小米汽车业务的总投入已达300 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由小米创始人雷军在 2025 年 1 月的跨年直播中首次明确,涵盖了研发投入、工厂建设、销售网络布局及人力成本等核心支出。具体来看:
一、资金投入的核心构成
- 研发投入:超过 130 亿元
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等领域进行了高强度研发。例如,智能驾驶系统采用全自研方案,年研发成本达 20 亿元,且在首款车型 SU7 的研发中投入了 3400 名工程师,研发费用超 100 亿元。2024 年小米集团整体研发投入 241 亿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汽车业务。
- 工厂建设:约 160 亿元
小米汽车在北京亦庄的超级工厂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程:投资超过 100 亿元,2023 年竣工,2024 年实现双班生产,年产能规划 30 万辆。
- 二期工程:计划投资 530 亿元,2024 年启动土地购置(如以 8.42 亿元竞得工业用地),未来将用于新车型生产。目前二期尚未完全投入,300 亿元总投入中仅包含一期及部分二期前期支出。
- 人力与销售网络:约 10 亿元
小米汽车团队规模已超 1 万人,2024 年人力成本支出约 10 亿元。同时,小米在全国布局了 200 家线下门店,并通过社群化运营迁移 “米粉经济”,销售网络建设成本占比相对较小。
二、亏损与盈利前景
- 2024 年亏损情况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平均每辆车亏损约 4.53 万元。这一亏损主要源于工厂建设、研发投入及供应链初期成本,而非产品本身盈利能力不足 —— 小米汽车毛利率达 18.5%,四季度升至 20.4%,已超过特斯拉(17.9%)。
- 未来盈利预期
随着产能提升(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辆)和供应链优化,小米汽车计划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例如,投资轻量化材料企业后,SU7 Ultra 整车制造成本下降 23%,毛利率从 - 12% 回升至 5%。若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营收有望超 820 亿元,毛利率目标提升至 20% 以上,2026 年或实现盈亏平衡。
三、与行业对比及战略意义
- 投入规模与效率
相比其他新势力,小米汽车的投入效率较高:
- 蔚来:成立 10 年累计亏损超 600 亿元,2024 年前三季度净亏损 152.9 亿元。
- 小鹏:2024 年净亏损 57.9 亿元,年交付量不足小米的 1/3。
小米通过 “快迭代 + 供应链极限调度” 模式,首年交付量达 13.69 万辆,接近特斯拉国产化后第一年水平(14.8 万辆)。
- 生态协同效应
小米将汽车业务定位为 “人车家全生态” 的核心节点,3.96 亿 MIUI 用户为其提供了低成本的转化基础。例如,SU7 与手机、家居设备的互联功能,可提升用户黏性并反哺生态链产品销售。
四、争议与挑战
- 产能与安全平衡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实现 “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 的产能效率,但高速碰撞事故引发对安全与质量的质疑。雷军通过减少公开露面、加大研发投入(2025 年研发预算 300 亿元)等方式应对舆论压力。
- 供应链投资与成本控制
小米通过投资供应链企业(如蜂窝铝镁合金型材研发商、芯联动力等)构建技术壁垒,同时开放供应链体系吸引友商采购,摊薄研发成本。这种 “投资即整合” 的策略,使其在价格战中具备更强的护城河。
总结
小米汽车的 300 亿元投入是其 “生态造车” 战略的关键支撑,高研发投入与供应链垂直整合为其赢得了毛利率优势,但产能扩张与安全保障的平衡仍需时间验证。若 2025 年交付目标达成,小米有望成为智能汽车赛道的重要玩家,其 “硬件 + 生态” 模式或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